評台
2013年1月24日
假如有人生病,希望得到醫治,他應求助於醫生,因為醫生有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同理,國家亦應該由有合適才幹的人治理,問題是用怎樣的政治制度能達到這個目標。而賢人政治(Political
Meritocracy)
就是其中一種答案,它有兩個原則:一、政治權力或官位應根據才能和德行分配,政治領袖必須擁有過人的才能和德行;二、選拔官員的制度應以此為目的。
賢人政治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根深柢固,儒家的聖君賢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深入民心。最近更有學者認為賢人政治比民主制更適合當代中國,而中共選拔幹部需經激烈競爭,正是賢人政治的初步實踐。本文不會多花筆墨去說明當今中國的政體是如何跟賢人政治差天共地。從毛澤東到林彪到薄熙來,中共的權鬥從來不講道德,而正因為政治道德淪亡、貪腐橫行、錢權勾結,要求賢才治國、公平競爭的聲音才會更加有吸引力。但我想問的是到底賢人政治本身是否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
賢人政治的第一個問題是它欠缺有效的問責和制衡機制:即使人民不滿政府,也不能透過選票讓政府下台,而只能靠輿論壓力。當然,政府也可廣納民意,但到底這些「賢人」何時採納民意,人民是無從控制的,也就是說即使有制衡機制也不是由人民作主。賢人政治所面對的困境是,如果政府太依賴民意,則會失去精英治國的原意,但如果任由執政者違反民意,則必須有一批異常精明而且無私的政治精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賢人政治之所以吸引,是由於我們假設政治精英擁有極高的才能和道德水平,但這種想像絕對不切實際。其次,賢人政治假設我們能夠有一套客觀清晰的標準去衡量個人的才德以及政府施政的好壞,但現實往往相反。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不相信民主制之下的競爭可以產生人才,為什麼我們偏偏要相信可以通過考試、選拔的競爭方式去推舉賢能?更重要的是,這些標準(如有的話)不是應該由全體公民決定嗎?
由此可見,賢人政治的致命傷是它無可避免會製造大量二等公民:政治制度公開地表明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資格分享政治權力,而那些被排拒在公共決策的人只能怪自己沒有足夠的才能。但假如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應被視為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接受這樣的政治制度?公民質素低落往往成為贊成賢人政治的理由,但我們永遠無法由此推論精英階層無論在才能和道德上都是無懈可擊,能放心讓他們治國而不加制衡。
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賢人政治並非理想的政治制度。退一萬步,即使我們贊成賢人政治,它亦絕不可能在一黨專政的國家出現,因為賢人政治本身就意味著政治權力要在自由、開放和公平的競爭下獲得。否則,它就只會淪為由權貴把持的貴族統治(Aristocracy)。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