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葉一知 - 沒有上流,只有跨代貧窮?

爽通識   香港爽報   2013年2月7日

最近,香港教育學院發表調查結果指,過去20年本港大學學額雖然增加了,但富裕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機會比貧窮學生高出三倍。

筆者是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尤記得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出身貧富可說一半一半,而這個印象實可從數據證實—1991年,貧窮線下家庭的子女(香港雖未訂立貧窮線,但一般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50%來分界)入讀大學的比率為8%,而全港收入最高10%家庭的子女的入讀比率為9.3%,但到2011年,前者的比率只有13%,後者的比率卻躍升至48.2%,相差2.7倍。換個角度來看,公屋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比率,由1991年4.2%上升到2011年的9.6%,自置私樓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比率卻由1991年的8.8%大升至2011年的31.9%。

這將造成「跨代貧窮」的問題。人的智力和努力並非遺傳或世襲得來,世上沒有「富人孩子一定聰明,窮人孩子一定愚蠢」的道理,〔Vic:人的智力應該與遺傳有很大關係,只是智力高的人,賺錢能力未必高〕因此,教育為基層提供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讓基層孩子藉此脫貧,讓努力讀書得到最恰當的回報,即所謂「向上流動」。

但如果社會的教育、福利等制度不公,會窒礙社會流動,令富裕家庭得享優勢,基層孩子即使天資聰穎、勤奮向學,但因為欠缺資源,也難有出頭天。筆者作為老師,接觸過不少聰明孩子,但因家庭背景問題,學業上無所發揮,殊為可惜。

補習造就「超前學習」

在筆者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不流行補習,最明顯不足的資源是參考書。家境好的孩子可以買大量參考書「操卷」,但基層學生單是負擔書簿費也很吃力,要額外買書「進補」實在困難,到圖書館借又要花更多時間和精神。

畢竟參考書還是小數目,到補習風氣盛行時,差距更大。今天大部份學生都有補習,年紀更越推越前,幼稚園便要上英文班、國語班等,基層家庭根本負擔不來。結果,出現富裕學生的「超前學習」,在很早階段便從補習班中學會更高年級的知識,學校成績自然較有保證,但好成績不一定因為聰明和勤奮,只是在多個小時的補習課中學會,基層學生無此機會,學習進度便「落後」了。

至於中學生,更是「十科補八科」,每科每月約五百元,一個月開支便達三、四千元,貧窮家庭又怎樣負擔得起呢?

另外,現在不少學校都要求學生有不同的「文化資本」、十項全能,例如學過音樂、藝術、朗誦等,以作入學參考。富裕家庭可以花大筆錢為子女提供課外學習機會,增廣見聞,增加競爭力,相反窮家子弟不僅無錢參加興趣班,甚至欠缺最基本的學習工具。例如,有關家庭目前仍有近三成因經濟困難而沒有設置電腦或上網,這必然影響孩子學習效率、成績及入讀優質學校的機會。

直資世襲致教育貴族化

直資學校是公認造成跨代貧窮的原因之一。直資學校擁有高度自主權,可以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接近私立學校,卻得到政府資助。早期政府規定直資學校學費不能多於資助額的q,但政府於2001年把學費限制更改為不能多於資助額的23倍,即容許直資學校大幅加學費,並將計劃由中學擴展至小學。政府後來提出「一條龍」辦學模式,規定「結龍」的中小學必須使用相同資助模式,令更多小學轉為直資。

簡單而言,直資就是把教育間接市場化。筆者當年認識的名校生有兩類,一類家境不錯,一類則家境清貧但憑努力而入讀。可是,近年不少傳統名校紛紛轉直資,學費每年動輒數萬,換言之,優質學校向窮家子弟關上大門,基層學生再努力也沒有用,教育「貴族化」,長遠削弱基層學生憑教育向上流動的機會。

直資學校自主收生條件也造成「世襲」的問題。世襲學位是指兄姊或父母在報讀學校就讀或工作,弟妹或子女可以自動取得學位。當然,名校的世襲學位特別被追捧,於是越來越多名校學位被世襲,可供公平競爭的學位更少,學生單靠成績而享有優質教育的機會便更少。

想深一層,傳統名校的成就是由很多代人努力苦學而成,這些成果不是應該回饋社會,公平地讓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入讀嗎?現在名校轉直資,由富人壟斷學位,教育貴族化,長遠來說對社會是一件好事嗎?

撰文:葉一知
通識老師 

1 則留言:

  1. 1.人的智力雖與遺傳很有關係,但想補充的是後天培養能提升智力,James R. Flynn分析世界各地60年來的智商數據,發現一般來說,各國的智商數據均上升了5至25點不等,這現象被稱為Flynn效應。專家對智商上升的原因說法不一,但即使認為營養改善是原因之一,一般也相信教育的普及和改善扮演了一定角色;
    2.香港在不同的世界性學生學術水平排名 (例如PISA) 中往往能進佔首數名,與北歐國家齊名,但已有有心人指出,北歐的是平均地好,但香港的教育水平是貧富懸殊,是成績極好的學生把平均分拉高了,這種社會現實值得自豪嗎?
    3.香港政府主要辦的不是教育,是為商界服務的人力資源分配,所以要把人分等級 (這與北歐模式的「為平等而教育」剛剛相反),要由人力資源專家當教育局局長,由金融學者當教育學院院長;
    4.政府的應有責任是什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