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馬傑偉 - 學者「尋釁滋事」 抑或開拓通識?

2013225

【明報專訊】學者戴耀廷提出萬人佔領中環,以公民抗命方式爭取普選。戴身為法律學者,研究法制、訓練律師,今次倡議違法阻街、癱瘓經貿中心地帶,明知故犯,所為何事?他的方案行不行得通?是否有利公益?已展開頗熱烈的討論。本文想集中談一談學者上街的問題,希望讓讀者想一想學者的社會角色。我相信不少市民會覺得詫異,學者不是乖乖在大學教書做研究的嗎?不是客觀中立的嗎?他這種直接介入是否有失身分?我想用兩個對立的方式,去談一談戴兄今次的「特立獨行」。他是在「尋釁滋事」,還是在「開拓通識」;前者有點黑色幽默,後者指向社會變革。

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

在維基百科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裏,尋釁滋事其中一項,是「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之所以說黑色幽默,是萬人佔領中環,正中此一項「起哄鬧事」;當然香港不用此法,而且港人熟知的趙連海案,尋釁滋事罪,是用來打壓維權的。你說佔領中環是「尋釁滋事」,按戴的說法,是頒給參與者一面榮譽Medal。香港市民不會覺得戴耀廷是起哄鬧事,只是不解學者為何如此「激進」。港人對學者有一種牢固印象,他們最好是關在書房做學問,若走入社會發起行動,就是不安於分。這種定見有其歷史因由。殖民政權傾向培育專業學者、官僚學者,而非人文學者、諫政學者。回歸後這10多年,香港各大學管理愈趨精密,進一步鼓勵國際學者、專業學者,而非本土學者、異見學者。公眾覺得戴耀廷搞搞震,是社會情境使然。

中國人文傳統裏,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北宋大儒張載有此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香港知識分子鮮有這種志向,尤其在學術建制內,我敢說今天大部分學者,連想都沒想過這「橫渠四句」可加於己身。家國大任?港式學者必說「不敢當!」「唔好預我!」早年南下的國內學者,不少有「憂天下、繼往開來」的大氣魄,但在香港土生土長、在殖民地教育培養出來的香港仔香港女,鮮有頂天立地的鴻圖。在196070年代開始,一批一批有志於學的青年,或本地深造,或留學海外,學成回港執教鞭,部分仍以家國社會福祉為己任,但大都走專業路線,集中精力建立各自的學術專業。「港式」知識分子,不空談大志,志不在宏大願景,但其中不少關心社會、參與社會變革。尤其7090年代,一代一代的本地學者投入本土研究,加上早年大學的學術管理相對寬鬆,讓有心人以學術熱誠創造豐富新知。

戴耀廷並非不守本分

70年代的「國粹派」與「社會派」之爭、80年代有關中產階級生態的大爭論、香港過渡期的爭取民主運動,以及1997前後對本土文化的整理與表述,本土學者扮演重要角色,努力開拓公共知識以作社會變革的論述基礎。我所說的「開拓通識」,是指拓展社會價值觀、普及意識取向、市民對身處社會的通達理解等等。在此範疇,學者(尤其是社會人文學科)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綜合整理、系統表述、評核修正、開拓創新。80年代中產概念模糊,學者追問,香港有沒有大規模的中產階級在形成?中產價值是什麼?其中是意識相似或是矛盾甚大?中產是保守還是開放多元?90年代學者討論本土文化為何物?形成背景為何?有何文化作用?有什麼東西是要保育的?這些討論,都能拓展市民對自身的認識,間接左右社會生態的發展。由此理解,戴耀廷今次的行動,是有脈絡可尋。他的倡議,並非不守本分,更是學者其中一個重要本分。你或許不同意他的方案,但請不要用詫異的眼光,指其言行惹事生非。我和吳俊雄幾年前訪問了10個本土學者,就是要追溯本土學者參與社會的脈絡。及後訪問稿由青年學者陳智傑編著成書,書名《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讀讀。

話說「佔領中環」方案,戴兄兩年前已在報章撰文提倡,刊出後「零迴響」。今次再提,卻是一石激起千重浪,我相信是因為社會「通識」打開了缺口。

‧其一,普選一拖再拖,拖了二三十年;就算特區有2017普選承諾,但近月又有「縮沙」走數迹象,不少港人覺得不耐煩。

‧其二,市民對各路政治人物均不信任,懷疑泛民議員各有私心,亦普遍認為他們江郎才盡、已無良策。

‧其三,「佔領公共空間」本被視為激進,是搞亂社會秩序;但佔領政總進入視野,近半年「佔領」由負面形象,轉變到稍為正面。

‧其四,遊行人士佔據馬路的是與非,擺脫民運禁忌,已成實例,並進入了公眾評彈的議程。

‧其五,特區政府民望極低,醜聞纏身、小人多、事事不利,引發大改革的潛在期望。

‧其六,雖然大多港人仍擁抱中環價值,但愈來愈多人不滿經濟壓倒一切的價值觀,尤其不滿地產商主宰香江經濟命脈。

「通識」到了改變的臨界點

這種種民情轉變交叉運作,「通識」到了改變的臨界點,所以同一佔領中環方案,兩年前被視為天方夜譚,兩年後卻擊中了集體心理的猶豫關口。戴兄的提案,並不單單是一種學者個人政治立場,而是緊扣他多年研究所得,由集權、特權政治,到民主普選,爭取過程或會觸及法治的邊緣,因為特權體制下的法治,往往保護建制多於人權。無論今次事態如何發展,其中引起的討論,已豐富了我們以往對什麼是人權法治、公民抗命、民主協商與公民行動的認識。上周戴耀延在港台《自由風》解釋立場,梁美芬議員致電,肉緊批評,斥其為破壞經濟、癱瘓中環、癱瘓差館、不顧法紀,阻住港人搵食!亦可以說,梁是指摘戴「尋釁滋事」。見仁見智,我認為,搵食大於民主、市場效率高於人權自由,這種共識已不是共識,已到了諮詢思變的階段。戴不是「尋釁滋事」,而是企圖拓展通識、打破悶局。

◆延伸閱讀
書名:《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編著:陳智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