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家明雜感:電影節速食札記

星期日生活   201643 

【明報專訊】電影節四十年,應該有更多回顧式搞作。畢竟由七十年代至今,它跟「新浪潮」、《電影雙周刊》及《號外》同代,見證香港幾十年盛衰。引進各地影片(有段時間為大陸片的「世界之窗」)、跟世界同步,滋養戲迷不知凡幾。就這樣過了又一次十年紀念,殊為可惜。
1.修復經典
照例是舊片最耐看,在偌大、堂皇的文化中心大劇院看更是享受。史高西斯的《盜亦有道》(Goodfellas)及費里尼的《想當年》(Amarcord)不止毫不過時,至今看仍十分超前。前者節奏明快,敘事及人物複雜到不行,但剪接爽朗利落、長鏡頭目不暇給。後者完全百無禁忌,沒什麼故事主線或主角,敘事不拘一格,情節像信手拈來。加上配樂動聽,群戲吸引,比我們那些所謂的「賀歲片」還要有趣、熱鬧;一眾女人的形象趣怪鮮明,亦見費里尼對巨奶及肥臀何等癡迷。《盜亦有道》今次再看,便知《華爾街狼人》如何一脈相承。同是慾望橫流、卑鄙無恥的男人國度,只是圈子不同而已,史高西斯每次都很自覺。都說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了。
愛森斯坦的《俄軍抗德記》(Alexander Nevsky)及大衛連的《齊瓦哥醫生》亦奪目。兩片都是場面取勝,銀幕愈大愈好,這次放映的更是歷來所見最好版本。真要感謝數碼科技,不是因為復修出土,哪有在大銀幕重溫機會?《齊瓦哥》尤甚,浩瀚天地跟渺渺蒼生,由個人憂慼到民族苦難,透過恢宏意象表現無遺;一如去年重放大衛連的《沙漠裊雄》,是手機煲劇世代難以體驗的震撼。《俄軍》及《齊瓦哥》兩部人物傳奇,涅夫斯基高大又眉清目秀,土地賦與他自信與勇氣(很「本土」),可以一夫當關;齊瓦哥的事迹則悲壯,流離失所,恍如隔世回到故地、在寒冬的路上誤認家眷,看得人鼻子一酸。
2.華語新片
《樹大招風》雖是三個新導演初試啼聲,作為電影節開幕片亦不失禮。坦白說,根據賊王改編的故事,械劫金舖、向大富豪勒索等橋段,很多年前在任達華演的電影中看過,但《樹大》拍來完全另一回事,講究及認真得多了。三賊各有性格,或囂張或深沉,也可以很「佬」,可說是打破了《無間道》以來的警匪片中,電影人老是執迷寫cool man的窠臼(說穿了不過是影人的自我投射)。邱禮濤的《選老頂》比杜琪峯的《黑社會》露骨,開宗明義以黑道影射香港政壇的小圈子選舉。李敏的劇本令女角異常好看,配角如一個私生女都很立體,在同類電影中(起碼在香港)罕見。看《樹大》及《選》,最大的贏家是姜皓文。亞視終於不永恆,然這位來自亞視的演員卻愈來愈修成正果;在兩部江湖片中皆演慈父,太好看了!
《樹大》及《選》我並非在電影節看,真正在那裏看的反而是短片合輯《美好合一2016》。四部短片最可愛是賈樟柯的《營生》,讀簡介以為嚴肅,原來充滿黑色幽默。賈甚至把自己口碑載道的「中國寓言」《山河故人》顛覆了:戲裏頭本來惹人同情的礦工梁子,被媒礦老闆裁掉後,跟兩個工友嘗試去當保鑣及臨時演員。過程荒誕絕倫(其中一個笑點是明朝的官員晉見清朝的皇帝),賈樟柯自己粉墨登場,逗得文化中心的觀眾哈哈大笑。賈的冷幽默不遜於從前的寧浩,他下次可以拍喜劇。《營生》真是頗遊戲人間的,鏡頭好像都用航拍,有意無意都升高一翻。
3.名導新作
山田洋次的《嫲煩家族》一反之前兩片,這回嬉笑怒罵,但拍的依舊是「東京」及「家族」故事,也集中在一家「小屋」發生(「攤牌」一場的調度真厲害)。又對年輕的有寄託,看來滿像前作延伸,湊成了近年的「東京三部曲」。唉,山田像史高西斯一樣,深明「男人之苦」:他們永遠長不大的,如小孩般要人呵護;大半生當工作奴隸,老來除了賣醉便無所事事。妻子很多委屈與苦衷,難得有機會透過創作重新認識生命,由此竟提出離婚。《嫲煩》的家庭關係下回分解,不過影片亦側寫了文字的力量,不期然想到李滄東的《詩》。是的,《詩》很沉重,《嫲煩》很惹笑,然而若細看,後者其實笑中有淚。那何只是「東京故事」(這次,山田更明顯向小津致敬了)?它放諸四海皆準,華人社會亦合適。遺憾是,香港沒有像山田般舉重若輕的高手。
意大利Matteo Garrone的《原味成人童話》(Tale of Tales)勝在詭異荒誕,攝影及美術優秀,又有大明星出演,配樂還是響噹噹的Alexandre Desplat。藉電腦特效及化妝的神乎奇技,各地的童話故事應有新演繹。蛟龍及巨人活靈活現,影片適合一家大小,奈何在港應不會公映(?)。Michel Franco的《非常看護》(Chronic)無巧不成話,跟《原味》一樣同是導演的首部英語片。《非常》秉承前作《校園欺凌後》的曖昧,沉着冷峻、完全不用配樂。Tim Roth演細心的私家看護,工作以外生活非常清簡,幾乎像個修行的人,看下去始知內情。《非常》雖有點隱晦,但它說疾病對人的煎熬,以至身邊親人的百態,還是很清晰及尖銳的。
還看了阿彼察邦的《浮華塚》(Cemetery of Splendour),一貫他的虛幻與寫實作風,有些地方耐人尋味。軍事醫院的環境祥和恬靜,角色總是微聲細語,電影聲效締造出清幽的世界,令人置身現場一樣。當然,它還有角色在草堆背着鏡頭大便的畫面,叫人念念不忘……
4)紀錄片
《深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Patricio Guzman的智利故事再次歎為觀止。由個人到歷史,由海洋到穹蒼,從一枚三千年歷史的晶石開始(裏頭含有水滴),連繫到土著以至彼諾切特,聽他感性溫婉、不慍不火的道來。幾年前《星空塵土》(Nostalgia for the Light)走進沙漠,這趟《深海光年》鑽進海牀,「我們都是水的支流」。Guzman的作品豐富了我們的「紀錄片」想像。蘇古諾夫的《羅浮宮法國瘋》(Francofonia)同樣別開生面,亦同時由導演旁述,說二戰時期羅浮宮名畫如何被拯救。當然不像佐治古尼《古文明奇兵》(The Monuments Men)那樣戲劇化,又沒停留在「述說紀錄片」的一板一眼。它既有歷史與人物(文物搶救功臣Jacques Jaujard),蘇佻皮地在「歷史重現」片段加入「聲軌」(reflexive的紀錄片);並找來拿破崙遊羅浮宮,讓他站在自己的「加冕」巨作跟前。拿破崙跟鏡頭對話,鏡頭也是個角色,明眼人一定想起蘇古諾夫在另一古堡拍攝的《俄羅斯方舟》。
意外看了《怪物達人逐個捉》(Creature Designers: The Frankenstein Complex)。本來沒甚期許,但甫開始即見異形、Predator、未來戰士等就知對路。以戲論戲算平實,重要是訪問了電影特效界不同年代的首屈一指名人、導演,展示各年代的發明,看得眉飛色舞。我多年來追鬼怪片不捨,看着看着《怪物》,有回家般的感覺。《怪物》最後說到,今天CGI全面普及,機關的怪物及化妝漸被淘汰(《星戰》前傳的Yoda即全面電腦化),特效大師失了光環。表面上好像特技「民主化」,實情是,特效沒有了從前的挑戰,逼不出層出不窮的創意。這個現象,當然不止特效世界特有。
文:家明
編輯:蔡曉彤

《嫲煩家族》

《齊瓦哥醫生》

《原味成人童話》

《怪物達人逐個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