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陳文敏 - 國民和歷史教育

20141126

【明報專訊】近年身邊的確多了朋友考慮移民,但原因並不是羅范椒芬所說的懼怕年輕人,而是對現政府管治的不滿和對香港前景的失望。中央將大量年輕人參與佔中行動定性為青少年工作不足,需要加強國民教育和青少年工作。當權者不去思考管治,卻將問題歸咎於通識教育並建議取締,大家對這個荒謬的社會還可以存有甚麼幻想?

對從事教育的人而言,我們均希望培育出有獨立思考、能客觀分析和對社會有承擔的下一代。在佔中一役中,大家對同學的堅持可能有不同看法,但不能不承認一點,同學的表現、他們的思考與演辯能力,組織與應變能力均令各方讚歎,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夠培養出這一批年輕人,其實是值得我們慶幸的。

我並不反對國民教育,問題是怎樣的國民教育。國民教育須建基於對國家歷史的認識,前一陣子曾走遍大小書局,想找一本介紹中國歷史的入門書籍,但坊間的書本,不是太過專門便是文筆相當枯燥乏味,就是流於人民無產階級鬥爭論的單一分析。最後找到幾本較像樣的書籍,但都在1949年前便結束,1949年後的歷史是一片空白,偶爾一兩本關於文革的著作,但大多缺乏客觀,更諷刺的是西方反倒對近六十年的中國有大量的研究和著作。一個國家不能嚴肅對待自己的歷史時,國民教育又從何談起?

曾看過一齣介紹美國獨立戰爭的短片,當中以四個平民作主角,一名年輕人放棄家族生意為理想參加獨立戰爭,一個來自英國的中產家庭擔心獨立後的生活比前更差,他們支持英國鎮壓這場獨立運動,其餘兩人的立場並不鮮明,有擔心家人安危,有擔心事業發展,短片展現了在那大時代中不同人的不同抉擇,亦同時展現不同的觀點與取態,短片結束時向觀眾提問,假如你生於那個年代你又會如何抉擇?這是上佳的國民教育材料,呈現客觀事實和不同論據,讓觀眾自行分析與體會,沒有「大國崛起」那種歌功頌德的宣傳,但這會是中央所想像的國民教育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