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安娜 - 楊德昌與侯孝賢交滙

紙上聲色    2015年9月23日

熱熱鬧鬧地談侯孝賢的同時,不如也談談楊德昌。這兩個台灣新電影的領頭人物,在創作路途上曾過有一個交滙點,那就是1985年的《青梅竹馬》。楊德昌的處女作《海灘的一天》備受讚賞,但他並不滿足,反而激發他要再進一步,用有限的資源去證明自己與一眾新銳電影工作者的真正實力。侯孝賢不但負擔了《青梅竹馬》一半的資金,還當上了男主角,與蔡琴合演了這部電影。

熟悉楊德昌的會知道他那種冷靜、抽離的目光。楊德昌其中一個最為人稱道的優點,就是他能以手術刀般鋒利準確的筆觸,切割出當代社會由政經環境至個人心靈狀態的面貌,勾勒出老幼貧富各類人物的缺憾與局限。《青梅竹馬》的主線是阿隆(侯孝賢飾)與阿貞(蔡琴飾)的情感起伏變化;阿隆經營舊式布店,家人都移居到美國,阿貞則在建築樓當特別助理。電影零散地描寫發生在阿隆與阿貞身上的日常事情,好像探望舊友、到卡拉OK與酒吧消遣、回家與家人吃飯等,從兩個主角散出枝葉,旁及三代人,既有傳統本土的文化亦見來自美日的海外影響。

難忘電影構圖

我總覺得《青梅竹馬》跟其他楊德昌的電影有點不一樣。寫經濟發展與物質豐盛所帶來的內心枯竭,寫現代化令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寫城市生活裏溝通之難,這些《青梅竹馬》有,《海灘的一天》與《恐怖份子》裏也有。相較之下,《青梅竹馬》再多一點的是人物在情感上真摯的表達與探索。這一點,我相信與侯孝賢跟蔡琴兩位非一般的主角有關——他們當時在各自的領域裏已具名聲,但出演電影主角還是頭一回。

侯孝賢與蔡琴本身的外形與氣態都是傾向質樸,他們都能夠散發直接而強烈的感情,這一點在講義氣行事衝動的阿隆身上不難看見,但即使是講究裝扮、刻意收藏心思的阿貞,我們也能窺見她的心靈是時常敏感地感受着身邊發生的一切。



我第一次看《青梅竹馬》時,深深烙印腦海中的是電影的構圖。從主題/內容上而言,楊德昌對角色的處境份外敏感(他們的經濟環境、階級身份及隨之而來的特性與限制);同樣地,在畫面構圖上,楊德昌也格外注意如何在場景之中安放角色。那些窗框、門框、百葉簾的線條整齊地將畫面切割,遠景中由上至下平行並列的幾條長走廊呈現出抽象的線條美感——這一種形式上的雕琢大大提升了《青梅竹馬》的吸引力以及藝術水平,甚至有人因此以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與之相比。

不過,重看的時候,我覺得戲中最有力量的是兩個阿貞倚到阿隆身上攬緊他的肩膀的場面。第一次是阿貞跟與她關係曖昧的同事小柯見面後,回到家中,淡淡的問阿隆為什麼不問她去了哪裏,然後阿隆只是輕輕拍一拍她的手將她的煩惱打發掉。第二次是阿隆與人在酒吧打架後,回到家裏,阿隆問阿貞是不是想起他少年時與人爭執。在工作場域與朋友面前,阿貞或是個冷面高效率的能人,或者可以陪笑陪玩擅於交際,但惟有與阿隆獨對時,阿貞才能夠展現出她脆弱的一面,她才能夠說出壓得最深的恐懼──對未來的憂慮、對孤獨的害怕、對情感狀況的不安。阿貞倚着阿隆的時候,也是她真實赤裸的時候;這一個看似沒大不了的姿勢,對於終日封鎖自己的感情的阿貞來說,已經是她最努力嘗試去建築溝通的親密姿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