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李怡 - 守住良好傳統才是人心的大勢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9月9日

大陸網上笑話:老師要學生用「竟然」造句,學生的句子是:「一個1949年成立的國家,竟然在1945年成為戰勝國。這國家未滿建國66年,竟然閱兵慶祝勝利70周年。」

日前,《壹錘定音》主持李慧玲收到一位公務員的來信,說設於比利時的駐布魯塞爾經濟貿易辦事處今年是成立50周年,本想藉金禧之喜推廣經貿活動,按規矩邀請特首梁振英做主禮嘉賓,怎料得到的回應是:「特區政府成立才18年,何來50周年?」

着眼點不是經濟繁榮

這個回應,與前引的「竟然」,都是以權力支配歷史令人啼笑皆非的混淆。前者是把前政權的榮耀,扭曲歷史硬安在現政權身上;後者是把一國兩制原定要繼承的那一制的歷史割斷,把本是繼續原有駐外辦事處運作的歷史丟棄。

這看似小事,但實際上是特首及所領導的港府要改變一國兩制意念的大事。原來全世界都以為「中國香港」還是50年不變的香港,現在特首的回應是「中國香港」只是「中國」:97前沒有香港存在,駐外辦事處的沿革從97年開始。

在全城為港足逼和國足而振奮的日子,特府官員只有鬍鬚曾在網誌為港足打氣,昨天梁振英會記者,無一言談及昨晚的重要賽事,而是反覆針對星期日上水的反水貨示威,說有損香港作為一個好客的旅遊城市的形象。梁特的說法同之前引述王光亞稱,「反水貨客相關活動,示威者言論和行動傷害了大陸旅客的感情」,一脈相承;也同《人民日報》海外版上周三的評論若合符節,《人民日報》指「驅蝗」及「反水客」等活動,是導致內地旅客數量下跌的主因,最令人詬病的是「香港激進勢力針對內地遊客的無禮非難」。文章叫港人應該開放目光,指「香港與內地融合是大勢所趨」。

今年7月訪港的大陸客減少9.8%,零售總銷貨價值較去年同期下跌2.8%,於是政府官員和建制派,都把矛頭指向了市民的反水貨行動。但從中共官媒和特首的措辭來看,他們並非為了香港的經濟繁榮去抨擊反水貨示威,他們針對的是香港人維護自身利益並力拒港中融合的本土自主思潮。

香港反水貨示威最蓬勃是今年初1至3月,但今年5月訪港大陸客仍然增5.0%,而1至5月則增5.9%。顯然大陸客並沒有因香港針對水貨的示威而減少來港。到6月,訪港大陸客減1.8%,7月減9.8%,主因顯然與港元匯率轉強、大陸反貪、經濟放緩和股市崩盤有關。即使如此,1至7月訪港大陸客仍然上升了2.3%。從數據看,訪港大陸客減少,與近幾個月已經趨平淡的驅蝗行動很難說有甚麼關係。儘管本土行動派或許會為他們的行動有效果而高興。

旅遊下滑是良性調整

更何況,反水貨行動所反的是走水貨,對大陸來說其實是走私貨,跟一般旅遊客無關。梁特和建制派只是以旅遊業下滑為藉口,製造輿論批判反水貨行動,目的是要排除與大陸融合的阻力。而港中融合帶給香港的,就是會使上水、元朗、屯門居民日常生活被破壞的情勢擴大至全港。

旅遊業和零售業下滑,藥房有結業潮,若排除大陸內部經濟和政策變幻的因素,其實是良性的調整。在旺角經營了小藥房30年的李先生表示,附近多間藥房結業,與它們專做遊客生意有關,自己則有穩定的街坊客源,所以旅客大減,生意額只是下跌一成。他承認光復行動確實對生意有影響,但「冇所謂」,「我覺得他們爭取的事情是對的,自己只是付出一點點、損失一些沒關係」,更指他們比自己付出更多。

去年發哥的一句「咪搵少啲囉」,筆者曾奉為2014年金句,並說如果大家都能這麼想,香港就有救了。現在看來,已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商人有這個想法了。《人民日報》說,「香港與內地融合是大勢所趨」。即使是,這也只是汲汲於從港中融合中得到政治經濟利益的政商界某些人的大勢,而絕對不是人心的大勢。香港人心的大勢是寧可搵少啲,也要守住97前百多年形成的香港的良好傳統:自由,法治,公平,公正,公開。(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