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生活達人:放牛式教育 啃書種菜探險童年

星期日生活   2015719

【明報專訊】地鐵靠站,剛放學的幼童隨着三五成群的家長走進車廂。

有孩子抱着厚厚的英文童書,看了幾頁就雙眼放空,媽媽在旁「講數」:「看多兩頁,你才可休息。」

另一群媽媽,緊張兮兮地交換興趣班的章程,書法油畫面試班,正談得不亦樂乎,任由她們的孩子奔跑嬉戲,旁若無人。「莫說生五個,一個我也不想生。」
一個少女見狀低聲跟男友說道。

事實上,自懷孕一刻,港爸港媽就如臨大敵,想到動輒就得花上那四百萬,個個望天打卦;年輕一代也深被影響,覺得「生兒育女」定是災難,總得眠乾睡濕,拉拔長大,長憂千歲。

可是作為兩個女兒的爸爸,本土教育組織「綠腳丫」的發起人柯佳列(Kenny)卻說「育兒」是他的「人生福利」。

他帶兩個女兒下田種菜、聽音樂、到社區探險,日日精彩——他就是電影中,會在牀邊說故事直到孩子睡着,再親吻她們額角的好爸爸。

談到當下怪獸家長,他也不禁嘆息:「自產房出來,變成爸媽那刻,不少人已經迷失自己。」

1. 爸爸的清單 描繪孩子童年

七年前,腹大便便的妻子興致勃勃低頭準備「育嬰購物清單」:買什麼牌子的尿片,哪隻奶粉最有營養,要買多少件嬰兒內衣作更換……全都要記得一清二楚。柯佳列坐在一旁,百無聊賴,忽發奇想,寫下了「爸爸清單」,決心將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送給新生命。「爸爸清單」很短,只有五項,就是「圖書」、「大自然」、「遊戲」、「社區參與」和「美的教育」。Kenny在鄉下長大,童年在青山白水中度過——夏天挪一張桌子,一家人在河上的平台吃晚飯,身旁是點點的螢火蟲,抬頭滿天星閃動,放目遠方是無盡的稻田。他回憶那段和兄長把門板拆下來扔進小溪,和大伙兒一起泛舟的回憶時說,「童年應該是這樣的,可是香港的孩子只有手機、電腦作伴度過童年」。昔日的童年記憶提醒他:孩子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行思考,遊戲,慢慢發酵;而大自然的偉大則可令孩子明白自己的渺小,從而變得堅強,「至少知道考不上名校用不着跳樓自殺」。

奶爸,孩子的大玩偶

在男主外女主外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喜歡育兒的爸爸到底不多,像Kenny這樣無微不至的「奶爸」更是少之又少。「沒辦法,男人天生怕煩,加上母親在教養子女上一直比較強勢。為了夫妻和睦,爸爸們多數會讓媽媽決定怎教怎養」。Kenny的童年,父親的影子很淡,主要由媽媽湊大,因此他明白一個孩子的童年,父親的參與很重要。「媽媽沒有『做仔』的經驗,只有『做囡』的經驗,而且父母為子女選擇平日活動時也會有不同的決定:媽媽多數希望孩子多讀書,上完興趣班,就練練字,看看書;但爸爸則喜歡「hea」和「尋開心」,踢踢足球,跑跑步就過一天」,因此一個孩子可否平衡發展,爸媽的角色一樣重要。

2. playgroup「最蠢的消費」

柯佳列在教育學院讀教育,畢業後做過小學老師,又教過家長教育、資優教育、學障、自閉和過度活躍症;妻子則在醫院的學校為病童教書,整天看着年幼的性命衰落再凋沒,二人一度猶豫還要不要生孩子,幸而愛心不滅 ,二人最後還是果斷生育。兩個女兒出生後二人更一直把她們留在自己身邊養着。當人人帶着孩子到playgroup試堂,他們沒有為她們報讀任何的playgroup;當同學個個報讀了四、五個興趣班,一放學就急急被家長接走時,讀小學的大女一星期只有一日需要上半小時的鋼琴課,平日下課可留在學校下圍棋。說到playgroup,柯佳列狠狠地扔下一句:那是「最蠢的消費」。

真正「教育」 買不到的快樂

「現在的家長分不清什麼是教育資訊,什麼是商業資訊,常常錯把商業廣告當成教育指南,被市場拖着走。很多人送孩子上學,就把教育的責任推到學校上,但其實學校能為孩子做的,叫『教學』,只有父母能真正『教育』子女。」Kenny說,不好玩的playgroup報來無謂——playgroup,顧名思義,就是讓小朋友開心玩耍的地方。就算playgroup很好玩,但如此一來,小朋友就會從小被灌輸一套觀念:快樂無法來自家庭,快樂需要在外頭花錢。於是,小朋友再不相信家庭能給他帶來快樂,只會追求外邊買得到的快樂。又有次,Kenny得知朋友把小兒子送進心儀的playgroup,好奇問朋友,孩子有什麼得着,友人說小朋友因此變得喜歡唱歌。當下更令Kenny摸不着頭腦,「兩歲的孩子先天就有發展語言的能力。打從牙牙學語,已經是嗚嗚呀呀,兩歲的小朋友喜歡唱歌不是playgroup的功勞。不上playgroup,他們一樣會在家中跟着電視搖頭擺手,學着唱誦。如果家長把孩子這種天分都當成用錢買回來的『訓練結果』,是抹殺了幼兒的天分,同時也表現了父母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3. 讓書本成為孩子玩伴

Kenny省下了報興趣班和playgroup的費用,買來了很多兒童故事書和繪本,家中藏書三千,足夠開間小小的兒童圖書館。就讀小一的大女唸區內的主流學校,平時不需人督促,小小人兒自動會在晚飯前將功課做好,而且極喜歡考試,「因為考試可以早放,她溫好書就可以看書,一本接一本,愛不釋手。有時她會叫我幫她溫書,我卻推卻,才小一就要家長幫忙溫習,幾時捱到她大?」女兒成為了被自由放養的牛,但功課、考試成績反而不俗,「大量閱讀的孩子,語文好,成績也自然不會太差」。除了成績好,大女性格也十分活潑,思想跳脫,有天突然說:「爸爸,我長大後要生好多小朋友,把家中的書留給他們,然後你和媽媽幫我說故事給他們聽。」柯佳列聽後哭笑不得,但心裏很是安慰,「人會把好的留給下一代,她那麼小就懂得把書留給下一代,證明書在她心中的地位很高;她希望我們為她的孩子說故事,想必她一定也很喜歡我為她說故事」。

三學啟發孩子 尋找美好事物

他提出,現在香港缺少了三種基礎教育,那就是文學、哲學和美學。「學習文學和哲學不是要孩子變成作家和思想家,而是讓他們學會欣賞文字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度。這三學幫助孩子在人生路上尋到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雖然它們聽來艱澀,但打開現在的兒童繪本,不少已藏着哲學理念,如《尼古拉的三個問題》改編自托爾斯泰,書中探討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最應該做的事和最好的時機。「千萬別看輕孩子,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家。毋須刻意地像大學的哲學課一樣講邏輯,說理論,只要鼓勵小朋友多思想,就是上了一堂很好的哲學課。」

4. 繪本,成人更需要看

日本的紀實文學大師柳田邦男曾說:人生有三個階段適合看繪本,第一次是在小時候,第二次是養育孩子時,第三次則是在進入暮年,所以,繪本更多是為成人準備。在地鐵中翻着兒童繪本,有幾雙小眼被吸引,聚精會神看着圖畫上熟悉的街景:密不透風的高樓、拉着行李箱的遊人、香甜鬆脆的菠蘿油、邊行邊鈴鈴作響的雪糕車……「看,是迪士尼和天壇大佛!」指手畫腳地數算圖畫中自己懂得的熟悉景點——這是台灣繪本家孫心瑜畫的無字繪本。故事由身穿旗袍,手提着紅氣球的內地女孩和拖着小狗的金髮英國男孩開展。他們各自游走香港不同地方,時近時遠,目光卻從不相遇,旅程的一半,小女孩的紅氣球飄到半空,默默飄着……溫馨的畫風下,人們臉上帶着淡淡的表情,路人是灰壓壓的一群,像堆剪影,幽幽地貼在繁榮的景色中,只要細心觀察,不少細節藏着叫人倒抽涼氣的信息——這就是柯佳列理想中的香港繪本——《香港遊》。

帶《香港遊》 帶孩子漫遊我城

知道台灣著名繪本家孫心瑜有意出版以香港為題的繪本時,他心怕鄰島畫家一時三刻難以了解香港,決定親身帶孫心瑜四出奔走,適逢六四,二人帶同孩子參加六四晚會,留下燭光。成書以後,柯為這本「港台作品」當起代理商來。本着「自己的書自己賣」的精神,他不投靠大型連鎖書店,找來支持「綠腳丫」理念的綠色商店和童裝店作分銷點,繪本深受歡迎,連台灣出版社也驚訝。無字繪本像是澄明無盡的海,更能開闊思考。Kenny覺得這本繪本遠比官方公民讀物做得更好,「在《香港遊》家長讀書會中,大人和小朋友捧着書看得津津有味,不時指出自己熟悉的事物,但當我道出書中細節時,氣氛驟變,個個都不禁嘆氣」。《香港遊》有陣陣哀愁揮之不去,一讀再讀,每次都有新發現——這角是香港的繁華,這角卻是香港的暗淡……

5. 孩子是公民 認識腳下土地

二○一二年的國教風波激起了柯佳列對公民教育的思考,「當時的國民教育課程內容很離地,很空泛,香港的孩子連腳下的土地都覺得陌生時,怎能去解讀中國?」一年後,他發起「綠腳丫」,尤其強調培養孩子綠化和公民意識。平日,柯佳列也常常帶着兩個孩子去遊行,雨傘運動時,他也有和孩子去上真正的公民課,「我不會為他們定下政治立場,只想讓他們親身去看看,自己思考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未來的事大人不能為孩子下決定,要教會他們命運自決。」他表示,毋懼女兒因此變成社運青年,就算她長大要做黃之鋒,也是她自己思考過後的決定,只要安全,就放得下心。「我是新移民的第二代,記憶中還有鄉下的印記,還知道根在哪,但到了孩子那一代,她們已經沒有鄉下的概念,找不着自己的根,如果孩子能多接觸自己的社會,懂得反思公民身分,她們就不會走向激進,而且知道什麼是正義,見到不義之事,會勇於反抗。」

育兒 經歷第二個童年

柯佳列口中念茲在茲的兩個寶貝,一個喚「心竹」,一個叫「心月」,簡單的一對名字代表了作為父母,微小卻偉大的願望:子女一生能心滿意足,行事為人能心悅人服。「我享受照顧她們,從不覺得痛苦。很期待她們變成大人,我就可以回到自己和妻子的二人世界。育兒是一種福利,有了她們,我擁有了第二個童年。」柯佳列目光炯炯,臉上掛着見到孩子就會上揚的嘴角。

「綠腳丫」家長行出來實現快樂教育法

「綠腳丫」最初由17個家庭組成,名為「哈比學堂」,「哈比」是英文「Happy」的譯音,每月舉行一次活動,一行三十多人出城下鄉,又在城市中打轉,一家大小在歡笑中學習。柯佳列:「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一個親子讀書會,但我們想呈現的卻是不同教育的可能性。我們無意成為權威,亦不要求其他家長跟隨我們的教育方法,只希望香港的家長可以自行找到一套屬於他們的快樂教育法,讓他們知道跟孩子在一起是快樂的,不跟主流方法教仔亦『死不去』。」現在「綠腳丫」已有570位義工,和不同機構合作,一年舉行過百親子活動,場場爆滿——他們在塱原田間看書,在城市街頭舉行運動會,以繪本為題舉行大提琴音樂會,爸爸學堂的爸爸親身用木材為孩子做單車……

文 黃雅婷
圖 陳展希、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