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陸昕慈 - 紙媒將成為小眾傳媒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7月16日

這幾年來,紙媒關門的步伐開始加速。上月底,壹傳媒曾傳出將改名且放棄報紙的消息,已經引起業內一陣猜測;7月11日,經營56年的《新報》宣佈因長期虧損而停刊,雖然因為報紙本身已非常邊緣而且影響力有限,但畢竟是十多年來首份停刊的收費報章。無論是廣告商、讀者還是業者,對現時紙媒的前景似乎都沒有太多信心;而香港傳媒更加面臨政治和市場的雙重壓力,讓人對傳媒,乃至整個新聞業的預期都將至新低。

香港傳媒進軍網絡已經二十年,但是經營、採編方式並沒有根本的改變;仍然是傳統媒體主導內容生產,網絡無論是內容還是經濟上都只是起着延伸和輔助的作用。這兩年真正進入紙媒寒冬——政治上暴力打壓、企業抽廣告、讀者閱讀習慣改變,才發現新媒體的支撐作用。11日,公民實踐培育基金組織的「誰與新聞自由為敵」論壇請來了羅燦、游清源、劉進圖、陳景祥、蔡東豪等業界人士做演講嘉賓,幾乎每個人在做新媒體營運,不免話題都集中於網媒對香港目前壓抑的傳統媒體行業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上面。

應追求深度報道

流動互聯網年代,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產邏輯。全民拍攝,意味着媒體和公權力再也無法壟斷事實的報道和解釋權——在佔中期間的一些衝突事件中,就有因為有途人提供更全面的現場片段而使得檢控結果出現戲劇性的改變。訊息的高速流通,亦使得傳統媒體的自我審查變得可笑和不可行——傳媒高層或許可以操控所在媒體的議程設置,卻無法阻止有價值的新聞素材被傳上網絡,編輯可以因為壓力而將一條敏感新聞淡化放至不起眼的板塊,讀者卻會將它挖出來送上頭條。這種情況下,有心轉型的傳統傳媒變成了要追着網絡熱門話題來製作新聞,但跟得太貼反而放棄了自己原本的優勢——深度報道和評論,變成簡單重複網絡內容。結果是,早已實時接收網絡熱門話題的讀者因為內容無甚可看而逐漸徹底放棄報紙和電視,專心做低頭族。這個死循環,基本概括了這個轉型期間傳統媒體的處境。

然而,全身心投入做網媒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離開《信報》後的游清源,有心恢復文人辦報的傳統,創立網絡媒體《852郵報》,他說:「852郵報不是網媒,而是一個社區……一個憑真心、求真相、講真話的社區」。這種理想主義固然可貴,《852郵報》亦憑藉這種風格開拓出一片讀者市場——在Alexa香港地區排名最高曾經衝至29位,現時排名69位,緊隨《信報》、《明報》,高過《星島日報》、《南華早報》、《經濟日報》這些大報,亦遠高過《立場新聞》、《輔仁媒體》等網媒。但現實是,《852郵報》仍然無法改變其勉強經營的處境——因為「太過政治化」,《852郵報》同樣遇到融資、廣告的困難,雨傘運動之後一月的廣告收入曾經跌至780港幣,上月大約三萬元;現時的運營支出六成來自網絡捐款,每月收入約14萬港幣左右。付費閱讀行不通、廣告收入不穩定,惟有眾籌捐款和「讀者打賞」是網絡媒體能夠試行的一條道路。但這種文人辦報的運營模式不足以為整個傳媒行業的轉型提供範本。

紙媒若要繼續保持盈利,需要認清一個現實:紙媒不會消亡,但絕對不會是大眾傳媒了,所以不需要再繼續大眾生產的生產邏輯。網媒固然能夠給傳統媒體提供選題方面的指導,但二者的運作模式本就不同。傳統媒體需要細分市場,從內容和讀者定位上與網媒有所區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非徹底追隨網絡議題,才會有一線生機。此外,社交媒體給傳統媒體提供了一個新的盈利途徑。傳統製作的內容,可以放至YouTube、facebook等上面播放,所得廣告收入兩者進行分成。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不僅拓寬了傳統媒體,尤其是有立場的傳媒的受眾群,亦讓試圖以抽廣告來威脅傳媒的機構無處下手;而挑戰在於,將內容為王的原則發揮到極致,且不論脫離市場、製作低劣的媒體一定會被淘汰,傳統媒體能否PK過古靈精怪的網友,亦是問題。

香港傳媒現時同時遇到市場和政治方面的挑戰,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經常看到有傳媒因為內容、經營方面的缺陷而難以為繼時,就順手拿來「新聞自由」的帽子扮成民主鬥士,試圖喚起讀者最後的同情。媒體的運營,歸根究柢,要看讀者的需求和市場的規律,政治打壓是一時一處的,市場規律卻是普世的。網絡時代的人群很容易聚集,亦很容易流失,一家傳媒若抓住某時段社會關注的焦點,很容易聚集起大量的讀者;但若做錯了決定,讀者流失後再要試圖建立信心,卻是很困難的。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