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蘇鑰機 - 政改中的傳媒和分眾

2015年7月9日

【明報專訊】政府推出的特首選舉方案被立法會否決,漫長的政改爭議告一段落。在正式投票前大家關心的,是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比例升降和應否「袋住先」,較少人論及在政改中傳媒的角色和使用情况。

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近數月進行了一些有關政改與民意的電話調查。在5月13至17日,中心訪問了1005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了解他們對政改的看法,及他們使用什麼新聞傳媒以獲得政治時事資訊。


年輕人一面倒反對政改方案

在這段期間,支持和反對政改方案者的比例相若,均佔四成多,不肯定的就有一成多。從人口特徵看,男性和女性對方案的支持度相若,但男性傾向反對的比例較高,女性則較多表示「一半半」。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一面倒表示反對,60歲或以上的人傾向支持。有大專教育者多表示反對,小學或以下者傾向贊成或「一半半」。

政治立場是關鍵因素。泛民主派人士大多認為要否決方案,親建制者卻差不多全都支持。自稱中間派的人稍多表示支持方案,表示沒有政治立場者也較為傾向支持方案,但也有相當比例表示「一半半」。

新聞傳媒使用方面,調查中心在5月4日至6月16日共訪問了3244位市民,了解他們對政改的想法和得知時事的渠道。最多人使用的新聞機構是無綫電視(58%),其次是《蘋果日報》(20%),第三是《東方日報》(13%)。接下來的包括社交媒體(主要是facebook)、有線電視和香港電台(各佔約9%)。之後是Yahoo、商業電台、Now TV、《明報》、《頭條日報》、亞洲電視(約4至5%)。和親友討論作為了解時事的途徑則佔了3%。



在5月13至17日所得的數據中,我們選了4個較多人看的新聞媒體,包括無綫電視、facebook、《蘋果日報》和《東方日報》,看它們使用者的特徵和政改取態。從附表可見,經常看無綫新聞的觀眾比較支持政改方案。這些支持的觀眾一般較為年長(30歲或以上),受過中學教育,政治上偏向親建制政黨。相反,不大看無綫新聞的人傾向反對方案,他們較多是18至29歲,自稱沒有政治立場者的比例也高些。

常用facebook的用戶傾向反對政改方案,他們多數是18至29歲年輕人,有專上教育及屬於泛民主派陣營。少用facebook者年紀較大,教育程度較低,屬親建制或自稱沒有政治立場。

《蘋果日報》讀者同樣較多反對政改方案,以年輕、高教育程度和泛民支持者為主。他們和facebook使用者的特徵相似,但反對政改方案的比例更高。《東方日報》讀者就和無綫新聞觀眾的特徵相近,都是偏向支持政改方案,他們年紀較大、有中學程度和親建制。

自稱沒有政治立場的人往往不大關心時事,也少看新聞,這類人佔了總人口的一成多。相反一些經常和親友同事討論時事的人,他們對政改有明顯立場,當然有些人支持也有些人反對,但猶豫不決者只佔極少數。

究竟是人口特徵、政治立場還是新聞傳媒使用,對政改方案的取態有較大影響?附表中的「差距」一欄,顯示了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百分比差別淨值。如果將「經常」使用者和「沒有」使用者的差距百分比相加起來,就可顯示使用了某傳媒的「效果」。用同樣方法也可以計算年齡、教育和政治立場等因素對政改立場的影響,並能和傳媒使用作比較。

和親友討論時事 作用非常重要

結果發現,政治立場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蘋果》、《東方》和年齡,第三層次的因素是教育、無綫電視和facebook。另外用迴歸分析法來處理數據,發現原來和親友討論時事的作用非常重要,其次為《蘋果》和《東方》,其他因素的影響就再低一些。可以說,媒體的作用頗為重要,特別是一些市民經常使用的傳媒,因為它們傳遞時事消息,幫助市民形成意見,同時也反映了多元的民意取向。

所以新聞傳媒是政改雙方陣營必爭的輿論陣地。傳統的報紙、電台和電視各有自己不同的立場取向,社交媒體則是反對政改方案一方的地盤。網媒也是以反對者居多,不過它們的滲透率目前還是很低,每個網媒所佔的份額非常有限,較常留意到的7至8個網媒加起來的份額也只佔約3%,和主流傳統傳媒相比仍未成氣候。

不同立場的傳媒吸引了各自的受眾,反映了香港民意光譜的多元性。傳媒機構和市民選擇性地互動聚合,彼此的關係並非單向,而是雙方互相影響。傳統的「受眾」觀念不大適用,要變成各個活潑主動的「分眾」,而且或可進一步修訂為「選眾」,意指不同群組的市民游走於現今眾多的傳媒平台中,主動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傳媒。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