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演譯

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10月08日

香港教育局中文科教學庫網站有一個《遇蛇記》故事,附教學建議說:「如時間許可,可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並以不同語氣演譯故事。」「演譯」當然是現代漢語,中文只有「演繹」。

「演繹」即「引伸敷演」,例如朱熹《中庸章句》序說,《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的手筆:「(子思)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印證)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英文的deduction,中文譯做「演繹法」,就是取「引伸敷演」的意思,和induction(歸納法)相對。

至於依照書本、劇本、歌譜等敍述或表演,中文從來不叫做「演譯」。現代漢語則不然。二零一三年十月三十日,大陸《青年導報》介紹一齣電視劇說:「《純真的年代》劇中,李亞鵬、應采兒演譯三角戀情。」今年六月十三日,臺灣《中國時報》談到電影《復仇》男主角王陽明:「拍攝時,導演讓他自由發揮,角色的演譯方式,讓製片人及導演驚豔。」這個「演譯」,無非方塊字寫的英文。

查一九七八年版梁實秋《最新實用英漢辭典》interpret條下,有兩個解釋:「(一)演出;演奏。(二)口頭翻譯;通譯。」To interpret the part of Snow White即「扮演白雪公主的角色,而to interpret for a foreigner則是「為外國人通譯」。現代漢語把「演出」、「通譯」兩詞合成「演譯」,當做interpret,於是講故事以至唱歌以至做戲,都一律叫做「演譯」。

《說岳全傳》第十回楊再興、羅延慶同是將門之後,到大相國寺聽說書,「說的北宋《金槍倒馬傳》的故事」,然後「說的是《興唐傳》」,即楊家將、羅家將的事迹。那時候,說書人不會「演譯《金槍倒馬傳》的故事」等等。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回楚國名相孫叔敖病死,伶人優孟為了幫助這位廉潔宰相的貧困兒子,「習其生前言動,摹擬三日,無一不肖」,待楚莊王召眾優伶演戲時,優孟「先使他優扮為楚王,為思慕叔敖之狀,自己扮叔敖」,喚起莊王對孫叔敖的思念,乘機勸他照顧孫叔敖的兒子。那時候,沒有一個優伶會「演譯」楚莊王或孫叔敖。

《佐傳》卷九吳國公子季札訪魯國,魯國國君「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季札稱贊說:「美哉!」最後,季札見舞《韶箾》者,歎道:「觀止矣!」今天,歌者舞者恐怕都要「演譯」《周南》、《韶箾》等樂曲。漢字為體英文為骨,是之謂現代漢語。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3 則留言:

  1. 這是錯字吧,古先生有些反應過度。

    回覆刪除
  2. 我倒覺得古先生不理解現代人將「演譯」用於表演時的意思。(跟推理、邏輯所說的「演繹」又有點不同。)

    「演譯」,一般是指表演者將要表演的故事或角色,經思考、研究、分析,融會自己的想法,而表演出來的過程。可以想為:將用作表演的原材料(故事、劇本、...),「翻譯」成其表演。

    回覆刪除
    回覆
    1. 習非勝是(不是集非成是), 牽強附會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