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李怡 - 香港抗共思潮的回顧與前瞻 (下)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4月20日

香港抗共思潮的回顧與前瞻 (上)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89年六四後,大陸進入「萬家墨面」的政治低氣壓中,但在「於無聲處」,還有香港的「驚雷」。

殘酷鎮壓,趙紫陽下台,民運失敗,香港抗共思潮受到重挫,但大中華民主派已居抗共思潮主流。在香港回歸不可避免的形勢下,主流派相信在香港自由紀念六四的活動,仍可以推動中國大陸的民主發展。每年六四的萬點燭光,齊呼「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主流抗共思潮要讓香港成為中國民主動力,並要薪火相傳給下一代,向他們灌輸六四悲情,和民運的歷史經驗。抗共的主流意識是:中國無民主,香港也難有民主;香港的自由呼聲,將推動中國民主。香港與中國的命運是連結不可分的。

2003年的沙士疫潮和23條立法,香港人開始有了對中港融合的恐懼。50萬人大遊行推倒了23條立法,不但顯示香港人決心一意就有對抗中央龐然大物的力量,而且也顯示只要香港人堅持維護法治保障下的自身權利,完全可以與大陸人的命運不一樣:大陸人在國安法之下無權,香港人可以在反對23條的情況下無懼和保權。

03年大遊行,使中共加緊對香港的干預,但也使香港的抗共思潮有了新的變化。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文化保育社會運動,在爭取保留港英時代建築的懷舊中,也潛藏着對舊歲月的懷念意識。

2009年是中港矛盾開始激化的一年。03年開始的大陸客自由行,到09年發展成一簽多行,香港人的生活空間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擠壓。最新數字是今年1月大陸來港簽注達12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五成。09年由網民發動的反高鐵抗爭,針對的是不顧香港利益、一味迎合中共發展全國高鐵連線需要的特區政府。從那時開始,就不斷爆發反對中港融合、反對大陸全面侵蝕香港的社會運動,反蝗蟲、反雙非、反新界東北發展、反水貨、反搶奪奶粉、反國教等連續出現。陳雲的城邦自治論興起,香港自治運動出現,連續幾年在7.1遊行中都出現備受矚目的龍獅旗。城邦自治和香港自治運動都很明確表示並非尋求香港獨立,而是要推動港人民主治港的全自治。各政黨沒有在歷次社會運動中現身,似乎沒有感覺到本土民主派已經興起,並佔領了各網站的主流論述,尤其在年輕人當中。本土民主派並非排斥六四,他們也支持劉曉波、艾未未、趙連海,他們對李旺陽事件也憤怒,但主要是基於正義感,大體上不是與香港人的處境相連繫。也就是說,六四平不平反,香港年輕人不覺得跟自己的利益那麼相干。

與此同時,中國在過去20多年,不斷升起過一個個希望,但結果都一一破滅。中國以權貴資本主義發展經濟,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貪官權貴手中,對維權者的壓制無日無之。中國在過去20多年,不僅沒有政改,而且越來越專制。中國特權階層形成的權貴資本主義,成為中國不可能進行政治改革的結構性障礙。80%以上的貪官都是已經或正密謀把家屬財產轉移國外的「裸官」。而香港,則是部份權貴的轉移中繼站。在這種政治結構之下,香港的新聞自由、法治、廉政以及包括公司查冊這類制度,都成為中共貪官轉移家屬和財產的絆腳石。因此,香港的核心價值,不可能不成為中共權貴集團的敵人。

無論從大陸政治結構看,還是從香港政經社被全面侵蝕的形勢看,又或者從近幾年的本土民主派興起來看,抗共思潮已漸漸脫離中港兩地民主不可分的意識。香港政黨想要得到廣大市民支持而不被離棄,必須在所有爭取本土利益的社運中現身,也必須擺脫「中國無政改,香港無民主」的脫離實際的論述。

立足本土的抗爭,有沒有實現民主的機會呢?坦白說,機會有如以卵擊石般微小。但若等待中共賜予民主的話,那就可以說全無機會了。以卵擊石的抗爭,最重要是顯示我們站在自由法治民主的現代文明的道德高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的靈魂,而我們的抗爭對象則是僵硬的體制。

發起佔中的學者,原來都是大中華派。佔中,說明他們不再與北京派來的說客打交道,在不同程度上投入本土抗共思潮當中了。儘管本土論述各派仍有分歧與區隔。(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