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4月13日
2009年,當變相公投剛提出來而民主黨尚在猶豫是否參與的時候,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我哋要擺民主行頭,個黨第二」。可惜這理念沒有被司徒華影響下的民主黨接受,導致日後因五區公投、與中共的政改談判而造成的泛民分裂。但是,把政黨的利益放在前,還是把民主放在前,仍是許多泛民政黨常陷天人交戰的問題。
這次李柱銘提出的政改妥協方案,使他幾乎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個人的英名一朝喪還事小,影響香港的民主政團只追逐現實政治利益而放棄對民主的堅持,才是最根本的禍害。幸而李柱銘迅速反省,一天之內就「醒過來」,立即收回方案。他狠批自己與過去「將民主擺到最高」的理想背道而馳,市民對他的批評,他表示絕大部份都同意。
李柱銘勇於承認錯誤體現民主精神,如《論語》所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但願所有從政的、論政的,有錯不要想法「兜」,要學習李柱銘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
馬丁錯誤方案的提出及收回,可以是壞事變好事,因為它可以讓支持香港民主的政黨和市民,再一次認真審視馬丁四年前提出的「民主行頭,個黨第二」的原則,以及何以即使是曾經如此堅持的「民主之父」,也會有「心靈疲倦」而踏錯步、叉錯腳的時刻。
「民主行頭,個黨第二」道理清楚易明,爭民主要爭的是建立一個民主體制,而不是一個人、一個黨獲勝掌權。如果香港實行真普選,經真正的民主提名再由全港選民投票產生行政長官,我們絕不介意選出梁振英或陳水扁;如果是一個經中央篩選的非民主提名程序再讓市民投票產生的行政長官,那麼即使馬丁、昂山素姬當選也不值得恭喜。
「民主行頭,個黨第二」的意思,就是要以建立制度為優先,全黨所信奉所堅持的政治理念、價值觀要放在前面,是指導行為的優先準則,而黨的利益甚至黨的存廢,就放在後面。凡事都要先考慮政治理念、公義、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觀,而不是黨的利益。倘若把黨的利益放在前頭考慮,那麼坦白說,民主派根本沒有資格要求中共平反六四。因為中共不為六四平反,正正是出於對黨的利益、黨的存亡的考慮。
然而,現實政治會不斷發生政黨利益牴觸所信奉的理念以至牴觸公義的事。在這種情勢下,政黨往往會為了政黨利益而放棄對政治理念以及公義的堅持。長此以往,當初抱有理想的政黨就會蛻變成黨利益至上、實際上黨領導層利益至上而罔顧公義與理想的集團。這種變化與黑社會無異,故有人稱「黨」這個字由「尚」「黑」組成,黨即尚黑。
如果一個黨將黨的政治或經濟利益放在前面,可以把建立民主制度、貫徹民主理念妥協掉,那麼這個黨就再也不是代表人民的政黨;如果政黨只聚焦在政黨自己可以贏得多少選票、拿到多少議席,而不顧及市民日常生活的感受的話,那麼無論自稱如何貼近民眾,實際上已與民眾走得越來越遠了。
近年來,或者說自09年反高鐵以來,中港矛盾就在社會上日漸升溫。在反高鐵、反蝗蟲、反雙非、反新界東北發展、反水貨、反搶奪奶粉、反國教等一連串抗拒大陸而形成的一波波社會運動,不僅都由網民發動和市民自發形成,而且在各個社運中,都不見各政黨的身影。然後到了選舉,就出現泛民的溫和與激進派的互相攻訐。如果市民認為,政黨沒有關切市民的真實感受,而只是關心自己在選舉中輸贏的政治利益,政黨如何自辯?在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逐年下降的情形下,作為反對派的泛民政黨的支持度理應上升,但近年卻不升反降。除了競爭對手有中共背景、有財力有組織力這因素外,不能否認的是,各泛民政黨都有「個黨行頭,民主第二」的趨向了。
李柱銘提出那個反民主方案,筆者相信他是在中共不斷放出狠話、似乎真普選無望的情形下,把民主派「入閘」看得太重的一時錯思。但這錯思是否也反映了:他在政黨同仁的圈子中,不能免俗的動搖?
如果通過這次事件,能使所有泛民政黨認真反思:這幾年來,有沒有經常守住「民主行頭,個黨第二」的準則,還是常常把黨的利益放在前面?那麼壞事就能轉化為好事,中共喉舌宣稱由此事導致泛民的進一步分裂,就不會到來。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