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龐永欣 - 煤礦坑的金絲雀

明報   2015年11月11日

美國已在1978年禁售含鉛油漆,但舊屋含鉛,例如舊鉛喉、含鉛油漆造成對兒童的毒害,仍揮之不去,2000年仍有2.2%嬰幼兒血鉛超標(0.1 ppm)。

由於完全清除鉛的成本太高,政府退求「減鉛」辦法。美國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就曾在90年代進行過一項研究,在Baltimore舊區招募108個家庭,為其家居提供不同程度的減鉛措施,並監察孩子的血鉛狀況;結果有兩名孩子血鉛上升,其餘則下降。其後這兩孩的父母控告該大學,法院頒下的判詞,令大眾則目:內容指該研究既無治療目的,明知鉛有毒,仍讓孩子蒙受風險,其不道德與納粹拿囚犯作實驗無異。

學者Markowitz及 Rosner曾著書分析上述個案的背景始末。他們指出,公共衛生政策如何,並不全賴科學知識,還要看誰有辦法在議會和法庭找代言人(advocacy) 。大企業經常僱用「專家」為其利益發言,例如稱鉛已存在於自然界,故推論汽油含鉛亦無礙健康,政府不應干預;有些攻擊和排擠研究血鉛的科學家,令他們無立足之地。這些人先把問題政治化,卻反指摘別人炒作把問題政治化。兩學者還指出,政府拖拖拉拉,不積極除鉛,只進行觀察,猶如把兒童當作「帶進煤礦坑的金絲雀」,以雀的生命作示警工具,然而,受鉛毒影響的多是低收入、住舊區的黑人和兒童,而非貴價房屋或中產白人地區,故做法涉階級和種族岐視。

香港鉛水問題尚待解決,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者若不要掉進美國遇過的困難,可讀讀上述著作。

G. Markowitz and D. Rosner (2013) Lead Wars: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and the Fate of America’s Childr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