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謝孟謙 - 正常中文

專題研讀   星期日生活   20151129

【明報專訊】各位,請看此句:「面對暴政不仁,市民采取抗爭行動,上街發聲爭取普選,請獨裁者下台,落實民主化!」這不是正常中文,句中有錯字,亦見洋化句式,並且語意不通。以上文辭之誤,筆者往日未嘗知之,近來讀了三本書才略有所悟,正是容若《簡化字尋根揭底》、古德明《真假中文》、陳雲《廣東雅言》。篇首病句,筆者留待篇末改正,還先看此三本書,讀了汗顏,便知當下中文所犯何事。

簡化字毁壞漢字

容若《簡化字尋根揭底》一書,書名題曰「簡化字」,不稱其「簡體字」,因為簡化字擾亂漢字書寫,不成體統。漢字偏旁部首本有其意,簡化字每每削去原有結構,字義不全,又一字多用,添煩添亂。例如採,簡化為「采」,既是名詞文采,又是動詞採取。又例如湧,簡化為「涌」,若見河涌暗湧,「涌」、「湧」同字,難解其意。還有「須(鬚)」、「后(後)」、「舍(捨)」、「累(纍)」……不勝枚舉。如此混淆漢字,致使今人不識古文舊字,舊學無後矣。

容若扼要敘述漢字簡化歷史,話說民國初行新文化運動,士人求變,認為中國傳統有礙革新,於是摒棄舊學,漢字即如糟粕。文人如魯迅曾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後來中共建政,毛澤東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是故簡化漢字,一為方便民間認字,二為中文拉丁化之先聲,替以拼音,終而毁滅漢字。民初以來半個世紀,官宦士人迷信西學洋文,覺得傳統有害,試圖廢漢字以興中華民族,遂有簡化之風。

這是昔日中華民族主義一大矛盾,既要廢除華夏傳統,又想振興中華民族,於是東抄西襲模仿別人,然而文化無根,不知何去何從。例如,中華兒女猶記日本侵華恥辱,但見國字簡化成「国」,卻是日本東瀛新風。中文古書本有簡化字「囯」,今人卻取日本之「国」,點王成玉,謂之正確。又聞七七恨卻蘆溝橋,時至八十年代,中國跟從日本漢字表,竟把蘆溝寫成「盧溝(盧沟)」。大陸文官如此崇日,容若稱之為「向日葵思想」,他痛心寫道:「(我們)不該任令中文領域變成日本文字殖民地,希望關心中文的走在一起,以『七七』精神打贏這一場仗!」

洋奴中文 現代漢語

大陸簡化漢字,也洋化中文字句,成就所謂「現代漢語」。古德明通曉中英兩文,在報紙筆耕不輟,結集專欄出版《真假中文》,批評現代漢語盡取西方語句,直譯英文,不寫正常中文,人人一副洋奴面相,甘於下流。例如「面對」,本是「當面對質」之意,現代漢語則仿效英文to face,濫用不絕。常見者有「面對工作,要不怕吃苦,要腳踏實地」、「面對暴政不仁,我們必須鎮定」。「面對」此詞其實多餘,句子讀來沉悶無味,正常中文這樣寫:「做工不要怕吃苦,要腳踏實地」、「暴政不仁,我們必須鎮定」。「面對」以外,還有「隨着(with)」、「進一步(further)」、「跟進(follow up)」。現代漢語寫此等英譯字詞,往往一詞百用,抹掉正常中文的豐富詞彙。

如今報章滿紙英文生字化身,只見「強降雨(a strong fall of rain)」、「高難度(difficulty)」、「知名度(fame)」,不見「暴雨」、「艱難」、「知名」。翻譯英文有何不好?古德明博覽群書,援引文言詩句白話小說,今昔對照,高下立見。承上例「強降雨」,清朝鄭板橋題詩:「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若以現代漢語寫作,卻是:「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強降雨。」《真假中文》以舊文為體,示範現代漢語之謬,讀來會心微笑,也教人慚愧。

現代漢語歐化中文,正是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遺害,時人搗毁中文辭章,替以科學術語偽裝,禍延至今。目下中共官腔盡取現代漢語,諸如「高度(high degree)肯定施政」、「很大程度(to a large extent)的發展」,卻不正正經經說「十分」、「很」、「極」。古德明這樣寫:「真正中文,現在已經愈來愈少人懂得;新中國人爭相學習的,是中共的現代漢語……但一定要保存我們的語言文化,否則我們給中共奪去的,就不止是河山。」這是花果飄零之嘆,北望中原,華夏無家。

廣東雅言 宏揚中文

花果飄零,然則廣東香港可以靈根自植。陳雲多年來評論中文,今寫成《廣東雅言》述說古雅:「廣東話保存古語較多,這些客套話,在文言文的信函和明清小說的對話常見。」陳雲認為廣東話斯文有禮,廣東人日常交談,句句語出古文經典。香港人搭小巴說「街口有落」,朋友下車時候說「有數(代付車錢)」,此虛詞「有」,說來語氣溫婉,謙虛有禮。查《論語》開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何來「有朋」之「有」?因為「有朋」對「遠方」,二字對二字,琅琅上口。古雅之「有」,粵語保存千年,香港人說「有請」、「有禮」、「有幸」,也是溫文爾雅。

大家購物,店家招呼道:「歡迎光臨,多謝盛惠九十蚊。」此「光」與「惠」也是彬彬有禮。賞光、賜光,見於明清小說,如《文明小史》:「兄弟在衙門裏,備了一個下馬飯,務請三位賞光。」婚嫁請帖多見「恭候台光」、「敬請光臨」,正是書面敬語。盛惠盛惠,《三國演義》一句:「(曹)操久聞先生大名,今得惠顧,乞不吝教誨。」副詞之惠,可以寫信入文,恭敬客氣,如「得先生惠允」、「敬請惠納(禮物)」等等。

廣東老百姓日常閒談其實字字古雅,傳承先秦文言,兼得明清小說白話真粹。廣東話本來古雅,今人不知,甚為可惜。現在大家「保育」粵語,所持之見,只論述嶺南方言「呢」、「啲」、「咩」之異,忽略粵語傳承千年華夏之貴,實有不察。廣東話豈止一地方言?我們身在香港,不應被動「保育」粵語,更須發揚光大,寫好中文,講好雅言,垂範華夏。廣東雅言固存中文正朔,接通古今,可解現代漢語之毒。而今香港仍然書寫正體漢字,口說文雅語言,扶正中文,捨我其誰?吾等必須虛心問學,用心為文,華夏中文才不致丟失最後正朔。

話說篇首一句:「面對暴政不仁,市民采取抗爭行動,上街發聲爭取普選,請獨裁者下台,落實民主化!」「面對」、「落實」是多餘的洋奴現代漢語;「采取(採取)」是簡化錯別字;「請」語境不當,對獨裁者毋須有禮。讀過容若、古德明、陳雲,學以致用,病句改正如下:「暴政不仁,市民奮起抗爭,上街高呼爭取普選,誓令獨裁者下台,奉還民主。」

文:謝孟謙
編輯:蔡曉彤

1 則留言:

  1. 摘自魯迅《無聲的中國》:
    有的說:如果都用白話文,人們便不能看古書,中國的文化就滅亡了。其實呢,現在的人們大可以不必看古書,即使古書里真有好東西,也可以用白話來譯出的,用不著那么心惊膽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