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陳雲 - 賒數借糧,社區信用

三文治   2015年11月3日

舊日香港,店舖老闆經常容許街坊客人賒數。店舖的記賬簿只寫下客人的姓名和所欠金額,連電話、住址也不會記下,也不會核對對方的身份證。也有小孩自行到食店內買食物,老闆會記賬,甚至囑咐由小孩寫下所欠一元幾角的零碎銀碼,月底由父母到店付錢。客戶在糧油店、米舖、雜貨舖、士多所賒之數,月底出糧之後付錢給老闆,變成「無數」,即無拖無欠,從頭記賬。新界村鎮飼料行的賒數,甚至是幾個月後等待農作物收成或雞鴨賣出之後歸還。

以前的山村士多,也會向窮困街坊賖數。士多老闆會向窮困街坊送上麻包白米,然後留下賬單或記賬,待對方有錢時才付錢。除非戰亂,以前在和平時期,是不容許見到街坊餓死的,否則大家都丟臉。傳統華人的面子,就是指這些。街坊在自己眼前餓死,大家面目無光。

賒欠之別,差之千里。在店鋪賒了之後,定期之內未還,就變了欠。賒和欠看似一樣,但賒和欠的分別,在於欠是難以期待幾時歸還,而賒是定期歸還。今日那些食飯帶不夠錢,轉頭回家取錢或到街上按櫃員機付錢的,不叫賒數,叫「轉頭畀錢」。

除了賒數,往日民間還有自發組成的「供會」,這種小型民眾集資,供會者守諾依時供款,在供會日期滿後可取回資金或貨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不佳的人,每月收入只有百多元,要在中秋節買月餅送禮或自用,甚是吃力。當時的月餅會,容許以分期付款方式預先訂購月餅,供會者每月到店供款一次,餅店會在月餅卡上蓋印,供滿十二期,就可在中秋節前取餅一份。臘味會也採用類似做法,當時每月只需供幾元,歲晚就可以取到臘腸、臘鴨等回家過年。

另外一個歷史名詞,叫「借糧」,向老闆預支糧銀應急。往日生活艱難,打工的不幸遇上家人急病、喪親,需要額外金錢周轉,舊日社會講人情,老闆一般都會寬待,給員工預支薪金,甚至給予額外假期。

往日的賒數,是普遍的民間習慣,也是社區的信用制度(community credits),比起現代的信用卡,更加安全而長久,因為不必付出利息,而且賒數也保證小市民光顧本區小店,順便幫助小市民規劃生計,在日日見面的債主的道德監察之下,必須努力做工,月尾歸還欠款之後,就無幾多錢去賭博。好多我們對舊日社會的看法,是剛好相反的,好多人以為舊日社會結構簡單,但其實舊日社會結構異常複雜,有大量行會、宗親會、行動組織等互相督促,也互相欠對方人情,人情是無法計算清楚的、不可一筆勾銷的,於是只能長久保持往來的關係,甚至將關係延長到下一代。因為複雜、精密,才有信用。現今城市社會結構單一,而且交由政府及法律處理,無賴走了數,宣布公司破產就不必歸還了,酒樓僱主欠薪,也是宣布破產,由拍賣官處理後事,沒有人情債這回事了。

以前生活,是不必靠銀行的,甚至銀行戶口都無,這種生活,金融剝削是無從入手的。故此,實行金融資本主義剝削的政府,必須事先摧毀社區,令社區原有的社群和生活形態消失!要對抗,城邦自治是解決方法,要採取小主權的方式維繫地區自主權,例如,地區議會必須擁有執政權,恢復類似以前的市政局。故此,特區政府成立政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瓦解市政局,令地區無權,另外是取消底層公務員和公營機構(如學校)的長期聘用制度,變成一兩年的合約制,令社會失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