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李怡 - 民主派整合芻議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1月28日             

區議會選舉剛結束,青年新政即向公民黨提出明年2月新界東補選的建議,認為應進行初選以代替一兩個政黨閉門協商參選人。

這說明香港民主派在多黨紛擾中,加上區選後青年參政者冒起,將面對更複雜的未來立法會爭奪參選議席的問題。區選顯示本土化、年輕化已成定論,當選者鄺葆賢說年輕人「不再相信政黨虛實難辨的承諾」,在此情勢下,民主派明年的選情顯露危機。如果仍是不同派別競爭,加上年輕人對政黨的厭棄,則必然會使建制派在統一指揮下參選而漁翁得利。因此,民主派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整合。筆者不用「團結」而用「整合」,是因為團結通常是在領袖或大佬意旨下「團起結來」,無論黨內黨外,講團結都無意義。不團結但依民主機制進行整合,才是文明政黨的正常道路。

筆者不辭淺陋,僅提出一些民主派整合的芻議,供高明參考。

民主派整合有兩大問題,一是路線,二是機制。

本土化即年輕化

路線有溫和與激進之爭,但這只是手段,深層是大中華與本土之爭。按照道理,任何本地的從政者只應對本地市民負責,沒有理由會「大中華優先」,即使上海、廣州也如此。但由於主權移轉特別是03年以來,中共在政治經濟社會全面插手香港事務,特府和建制派都向中共膜拜,施政上也是自由行優先、大陸人優先、新移民優先。這種政治強勢導致一些從政者為取得政治資源,多有「西瓜靠大邊」的取向。自高鐵爭議開始,本土派興起並日漸形成社會的主流思潮。參與本土抗爭的又大都是年輕人。因此本土化其實是由年輕人帶動的,本土化即年輕化。

去年的政改喚醒了絕大部份的「大中華派」,中共主導的政改諮詢、白皮書、8.31決定,顯示出中共不會恩賜民主給香港的專制政權本色,於是由年輕一代發動的大規模佔領運動,使大部份包括大中華派的民主人士和政黨都投入。佔領運動打出「命運自主」、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旗號;中共和港共曾經對泛民有點懸念的政改方案,結果被全體民主派否決;毛孟靜提出的本土優先議案幾乎獲所有民主派議員支持;主打本土議題的新民主同盟在區選中大勝;在港中足球賽中市民本土熱情激發……,所有這些顯示本土派已成社會意識主流,成社會大勢,而最具標誌性的是連建制派在區選後都自稱「本土」了。

真正本土派的目的和路線應該十分明確。其一,在港中矛盾的議題上必定是本土優先,包括爭取入境審批權、抑制自由行、反水貨、港人入學優先、公屋輪候優先、立法會特權法查鉛水,以及高鐵、三跑、港珠澳大橋等等。建制派實在沒有資格自稱本土派。

其二,幾乎人人口頭上都會說「民主不是恩賜的」,但在實行上,考慮到現實政治,一些民主派不經意地寄望中共恩賜香港民主,他們或期待或等候「中共變」,或寄望中共發善心。真正的本土派必須徹底認清,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所有的民主都是本土民主,所有的民主都靠抗爭得來。要向中共爭民主,也只有在實力地位上才可迫使它讓步,憑接觸、協商、妥協、利益交換是得不到的,因為地方民主意味中央權力下放,這等於要專制政權的命。而所謂實力地位,就是奪取更多議席,獲更多選民支持,以及在輿論上包括網媒論述上佔優勢。

本土旗幟下休兵

其三,本土派有許多不同論述,包括落實《基本法》的自治條款、2047派、聯邦派、城邦派、歸英派、自決派、港獨等等。任何真正的本土民主派,可以持自己主張,可以不同意其他派別,但在爭取自主的大前提下,都應該包容。各種派別應有言論自由,都可以是未來的選項,而最終由香港人決定。

其四,爭取本土利益有溫和或激進手段,只要目的一致,手段應該互相包容。你可以不參與激進,或不認同溫和,但毋須公開譴責,尤其是未搞清事實就予以譴責,會使自己及政黨失去本土優先的市民支持。因為這畢竟只是手段。其實若與其他地區的抗爭手段相比,香港可以說根本沒有激進抗爭。

其五,不要用陰謀論相互攻擊。最新的攻擊指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學生時代同中聯辦有聯繫。這攻擊伎倆其來有自,過去溫和或激進民主派,都被對方指為親共。這是民主派最無聊和最不長進的地方,因為仍然跳不出大中華思維。

以上是就路線方面整合民主派的芻議,至於機制方面,筆者支持用民主初選機制產生參選人的建議。李平前天在「論壇」對初選機制有詳細介紹及論述,支持民主的朋友可參考。本文總的結論是希望各路民主派在本土旗幟下休兵,集中火力對付建制派的組織動員力量。(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