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塵翎 - 珍惜粵語

明報   2014216日

關於粵語的討論,愈多愈好。更細緻地論及不同地區的粵語分別(如香港、廣州),甚至不同年代的用語差異,亦顯示粵語博大精深、多元活潑,都是有益的對話。民間群起挺粵語,無非是憂心政治打壓(滅種滅語),像前幾年廣州出現的撐粵語運動,也是一場捍衛文化之戰。還能說話的時候都不說,以後想說就「失語」了。

絕對可參考台灣的例子,從一「語」獨大到尊重多元文化與語言,民主之路走來,也是語言的奮戰。且引已故台灣作家郭松棻的小說《驚婚》一段:「台灣人首先在語言上失勢了,這畢竟是被異民族統治的悲哀,母語被剝奪了,被強迫塞進了殖民者的語言,那好像嘴巴被滿滿塞了一口穢物。光復了,他重新拾起母語,畢竟太遲了。在日常生活裡,語言成為一場看不到出路的死戰,台灣人不能表達自己,被剪斷了舌頭似的。有理也難說清。」

我認識一些台灣本省朋友,現在才慢慢從父母那裡一句一句學習台語(閩南語),感覺像「重新出生」,既複雜又珍貴,卻因此更能理解前代人的傷痛。台灣不乏學者與作家整理與書寫這些經驗。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香港不曾經歷台灣那樣兩度被剝奪自由使用母語的權利,英國人來了,重英輕中是必然的,卻沒打壓貶抑粵語,我成長的八十年代,是粵語流行文化最興盛的年代。學校裡的中文課,老師用粵語教古文,叫我們背誦唐詩,我從不以粵語為恥,不覺得它是低下或次等的語言,雖然寫與講的語言不盡相同(算是香港特色),但也只是擴闊了我對語言的認知和視野。語言很寬廣,狹隘的只是人心。

尊重粵語,珍惜粵語,推廣粵語。這是香港的文化遺產。

1 則留言:

  1. 台灣人的母語不是閩南語,香港人的母語不是粵語。各人有各人的母語。(有些台灣人的母語是山地話,有些香港人的母語是潮州話呀 !)

    英國人帶給香港人的"英語",是一個重要的搵食和拓展視野的工具。(導致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比較台灣人更容易搵食。)

    台灣人"台語化"而不多花時間於英語,是個極失敗方向
    和困局。香港人學好英語加粵語,自可以 "buy time" 學好其他語文。所以台灣人也需要多看重英語。祇看重閩南語,是進入另一個 **政治騙局**。可惜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