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短集 香港蘋果日報 2016年10月19日
近日有兩則教育界新聞牽涉港獨,值得留意:一是香港中學校長會本月13日發表聲明,表示不贊同香港獨立的主張,但認為校園作為年輕人受教育和成長的地方,學生應該可以就不同的議題討論,包括港獨,並且指出若要以高壓手段對待學生,則代表教育失敗。一是香港華仁書院一年一度的師生辯論賽在本月17日(前天)舉行,辯論是「港華不應容許港獨思想在校園內散播」,老師隊選擇當反方,替「播獨」的正當性辯護。
中學校長會的成員包括三百七十多間本地中學的校長和大約五十位副校長,亦即代表了接近全部的香港中學,而香港華仁則是名校中的名校,二者可說都是香港社會的重要單元,故他們對敏感的港獨議題採取慎思明辨,既不迴避也不打壓的態度和做法,完全與中西古典教育思想契合,十分值得稱道。
然而,上述兩則新聞反映了一個更重要的時義:港獨思潮在中學生當中的傳播,已經超越臨界點,既不能視而不見,也無法強行制止。孰令致之?
中學播獨超越臨界點
暑假之前,獨派「學生動源」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中學生小圈子,豈料特府自作聰明,蠻橫無理廢掉香港民族黨陳浩天的參選立會資格,後者轉移戰線,全力支援學界「播獨」,與「學生動源」一道,直接把有關訊息帶入中學校園。今天,「學生動源」已發展成為一個跨校網絡,除了有自己的Facebook賬戶,還在Channel-i上開設網台,維繫着幾十間中學的校本港獨關注組;學校數目還在不斷增長,連漢華、福建等傳統左校也給突破了。
民族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完全是梁特搞立法會選舉DQ之過;此君以為意識形態行頭、煞有介事打擊港獨和獨派參選者,便可向北人邀功有利連任,到頭來卻在年輕人當中「成功播獨」,可謂愚蠢終被愚蠢誤,這筆賬北京不會不跟他算,罪狀比UGL貪腐等問題嚴重得多。
事到如今,絕大多數前線教育者都認為港獨傳播勢不可擋,謾罵和打壓是沒用的,只能利導,使之健康發展。然而,利導的責任不止落在中學界,因為港獨的傳播已經遍及全社會。學術界、評論界、文藝界、政界人士,無論自身對港獨有甚麼看法立場,也應本着關愛年輕人、關心他們在2047之後的命運的態度,放下成見、利導港獨。
所謂利導,絕不可能是特府一再要求的「定向討論」,即以北人要求的結論作前提,強制老師在學生面前否定港獨。今天的香港中學生不可能吃那麼中國特色的一套。大家只需看看特府梁粉如何高調「打支」,「支那」卻瞬間成為了年輕人當中最流行的一個輕藐詞,便可思過半。
利導港獨成健康思潮
然則,因應最年輕世代「自然獨」之勢,社會應如何利導?筆者認為有幾點特性,是港獨成為一種健康社會思潮所必須具備的、利導就是要鼓勵這些良好特性的出現,特別是要把有關的討論引往和平方向,勿讓中共聽到「獨」字便狂性大發、講打講殺:
理性的港獨:如同世界上所有分離意識一樣,初生港獨以感性為主,欠缺平衡,因此社會特別是學校必須提供一種氛圍,使港獨思潮增加理性因素,讓學生透過思考港獨等問題,懂得以後怎樣實踐才能保障他們自身和香港社會的長遠利益。港華採取師生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從正反角度思辨港獨,做法十分好,值得推介給全港各中學,甚至可以擴大成為聯校辯論,因為共同參與交流的人多了,中道理性觀點便會成為港獨思潮的主流。
柔性的港獨:獨立運動初現之時,一般帶強烈剛性,否則不能面對外來政權獨樹一幟,也不能與不主張獨立的反對運動決裂,成就範式轉移。但運動一旦生成,便應發展柔性力量,剛柔並濟;不排除剛,特別是如果政權蓄意挑釁,但一般情況之下以柔為主,否則便會陷入極端主義窠臼,欲速不達,神憎鬼厭,甚或害人或己。何為柔性?簡單通俗的說法,就是「屋企容得下、港豬食得落」,如同吃飯喝水聽故事看漫畫一樣家常。
包容的港獨:獨立運動因為要掙脫外來政權,自然具有排斥性,這本身非壞事,但須提防變成自我封閉。港獨對待已抵埗的新移民,態度尤應謹慎;民族論者更需議出一套適度包容的社群政策和文化論述。
社運界裏關於「普世價值」的辯論因而很重要。筆者的看法是,普世價值遇上一地特殊情況,或需作合理調適,否則就成為一種迂腐;但是,普世價值原則本身,卻絕對不應被輕率地全盤否定。說到底,「民族自決」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普世價值,不然就不會劈頭第一條出現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裏。
另外,獨立思潮帶有意識形態特徵,不同論述之間往往多唯我獨尊而少相互借鑑,路子越走越窄,那也是應該避免的,否則便是獨立運動最後成功了,也會陷進獨裁專制,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便是那樣萬劫不復。
舉例說,近日社運界有「民主自決」與「民族自決」之辨,不同派別當然可以強調前者或後者,但都應該明白這兩個概念本身並不互相排斥。民主自決強調的是方式,自決必須是民主的、公平、公開、公正;民族自決的重點則在於點出主體,自決由一個有完整自決權的民族進行。因此,一個成功的「民主的民族自決」公投,理論上講得通,實踐上也行得通,只不過要把握時機:當一個民族中的大多數還未肯定要獨立的時候,以民主公投變更現存秩序的時機就未成熟。
簡約的港獨:獨立思潮初現之時,陣勢鋪開如羅通掃北,令很多人不安;受中華一統觀念薰陶大半生的老一輩,尤其不願與自己的文化背景決裂,因此形成與年輕一輩為主的獨派之間的矛盾,產生世代對立。為免加劇社會撕裂,可提倡一種簡約港獨,即一種文化上開放、不反對傳統中華文化承傳的政治獨立。如此縮小衝擊面,可增進代際和諧,減少通往獨立路途上的阻力。
過半的港獨:否定部份現存秩序的社會運動,人數愈少一般越偏激,越發傾向以震撼代替影響,對社會進步無大益。因此,運動一旦生成而初步具備健康傾向(一定程度的理性、柔性、包容),主流社會即切忌排斥打壓,反而應讓其擴展、助其進入主流,成為大多數人都可接受的事物之一。那麼,它的發展就必然更健康,社會在變化過程中就更穩定。對待港獨亦應如是。這是開放社會中人應有的基本認識。
條件港獨:筆者在今年4月和8月發表的兩篇《信報》文章裏,提議港獨論者按情、理、法設定實踐港獨的先決條件;宣傳推介那樣的港獨,社會能比較安心接受,特府想打壓也會有困難。條件港獨有多種,包括「國祚盡時的港獨」、「要項違約之下的港獨」、「雙贏港獨」等,其中以後者最為重要,因為獨立後的香港若能提供足夠而恒久的雙贏誘因,獨立的過程就會平和,之後更能避免大陸一方出爾反爾違背承諾(那是雙贏誘因導致的「納殊平衡」的特性,不是因為大陸政權忽地對港人大慈大悲)。
雙贏港獨符《孫子兵法》
環顧中國周邊存在的幾個獨立運動──藏、疆、蒙、台獨,以及世界上幾個大家熟知的獨立運動──加泰隆尼亞、北愛、蘇格蘭、魁北克,無一能夠提供誘因予宗主國使之同意獨立,因此這些地方的獨立運動和宗主國的關係,其實都是一場主權零和遊戲,所以很難成功。加泰隆尼亞要是獨立的話,更會給馬德里政府帶來稅收損失,因為加泰隆尼亞的經濟發達,上繳中央的稅款淨額比其他省份都多。這和香港不一樣。
筆者上周本欄文章介紹了港獨可採用的「瑞士模式2.0」,所倚重的就是一種獨特的雙贏誘因:對大陸政經高層及太子黨家族而言,香港獨立後採取此模式,港中之間便有恒久而徹底的區隔,香港即成為大陸權貴們的最可靠私產避風港和有需要時的政治避難所;這個模式可以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大大超越「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所能提供的。
一旦想通了,大陸權貴會理性地支持這個「瑞典模式2.0」模式,原因不是他們對港人忽發慈悲,而是這個模式完全符合他們的一己私利;便是嘴巴說反對,心底裏也會由衷支持。此即所謂的「誘因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這和他們對待「一國兩制」的態度恰巧相反;嘴巴說支持,暗地裏卻不停破壞、干擾;那是因為「一國兩制」未能提供他們所追求的長遠絕對安全,操控了卻可得到很多短期利益。
除非「支爆」,否則任何剛性港獨必然遇到北京動用武力鎮壓的難題;無底線勇武抗爭,對付特府挑釁容或可以,對抗解放軍坦克車機關槍卻等同自殺。但「雙贏港獨」卻有可能提供一個足以化解武力鎮壓的和平通路,適合一個有群眾支持而無武裝鬥爭條件的社會運動。《孫子兵法、謀攻篇》說:「凡用兵之法,全(存)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提出「瑞士模式2.0」,既是為了拋磚引玉、引起大家替年輕人提出其他更有說服力的港獨模式的興趣,也是希望把有關港獨的討論引往一個健康、豐富、平和、安全的良性方向。對待周邊民族的獨立意願,北京從來是講打講殺,十足野蠻,雙贏港獨卻有可能在此問題上把中共引向文明,乃善之善者。如果北人夠聰明,是沒有理由對此暴跳如雷的。
雙贏港獨 , 必須「有實無名」, 咁中共先落到台 , 你打正旗號搞「港獨」, 好似青年新政咁 , 9成9機會撞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