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林忌 - 對偽中立說「加油」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9月6日

歌手鄧紫棋(G.E.M.)在親政府的香港集思會《90後有話說……》撰文,發表其撐特首的「感受」──「有時打開報紙,見到有人很激烈地反對某些事,或者從早到晚叫特首下台,我會覺得:『嘩!使唔使呀?』」

鄧紫棋的言論,反映了社會上對時事漠不關心的一群,他們對別人的苦難既不關心亦不同情,見到別人的憤怒,不是去想:「為何這些人如此憤怒」,而是「嘩,使唔使呀?」──覺得別人是「搞事」;因為不關心,所以不去了解;因為不了解,因此無從去評定誰是誰非,然後站上道德高地,左打五十大板(你不禮貌),右打五十大板(你不退讓),覺得最有道理的,就是沒有取向而偽中立的自己。

既不願意關心真相,因此他們覺得決定誰是誰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些人轉而代入政府和特首的角色,所以鄧紫棋說:「先不要judge他們做的事是對還是錯……因為這個角色實在很難做。我不想再對他施加壓力,想給他一份鼓勵,令我很想跟他們講一聲加油!」

這種心態就是社會提倡的偽「中立中肯」;用《醜陋的中國人》作者柏楊的說法,這是中國文化「是是但但」的「和稀泥」,即胡適筆下甚麼也差不多的《差不多先生傳》,更是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大量批評後,鄧紫棋回應說:「延續這些怨氣並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相反讓我們的心境充滿苦毒。打開報紙看看,現實中多少自殺、倫常慘案不斷地發生?」鄧希望用音樂為香港帶來「正面的思想、動力和鼓勵」──這就是《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既不能改變現實,就改變自己的思想,把壞的當成好的,把苦的當作甜的,如果人人如此,香港會變成怎樣呢?

世上當然有悲劇難以制止,卻有更多人禍是可以檢討而改變命運,十年前的反對二十三條,一年前的反對洗腦國民教育,甚至半年前的本地媽媽爭取奶粉,歷史已多次證明抗爭與怨氣,是改革社會的原動力;如果人人不去批評苛政,沒有人反抗暴政與罪惡,則是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最得意的伎倆──精神鴉片,讓納粹統治的人民感覺事情沒有那麼差,人們仍然過着正常的生活,從而達至洗腦之目的。

德國著名評論人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於作品《從俾斯麥到希特拉》如是說:「納粹宣傳部長所拍攝的……都是一些輕鬆愉快、不懷惡意,在製作技術和藝術表現都非常優秀的娛樂……。電影觀眾可以在影片之中找到自己一直追求的東西,來滿足個人夢想」、「戈培爾其實從未試圖讓德國人皈依納粹的理念,他反而轉移自己的努力方向,透過黨的媒體向國人呈現一個健全的世界」。

這種用「正面思想、動力和鼓勵」的洗腦方式,才是人類史上最高明的洗腦方式,納粹德國更成功把最理性的德國人,變成了屠殺猶太人的機器;亦因此,對鄧紫棋的言論及其背後的機器,我們必須反對到底。

林忌
時事評論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