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鄭培凱 - 現代君子

世紀.文字江湖   2016828
【明報文章】最近有內地知名網媒電台來訪問我,希望我談談「君子」這個問題。我起初以為是個歷史文化節目,探討儒家傳統的君子觀,講述歷史上君子概念的演變。他們說,不是不是,是要討論現代中國社會還有沒有君子,有沒有君子這個概念,有沒有存在「君子」的必要。假如現代社會還有君子存在的必要,是否在本質上與古代的君子不同,是否應該重新定義?還有,這個古代就有的「君子」概念,即使重新定義,在現代社會究竟有什麼意義?對社會有什麼好處?
我覺得,提出「現代君子」這個議題,尤其是由網媒提出,很有意思,顯示了中國年輕一代,生活在商業大潮金錢至上的氛圍中,面對傳統斷裂的文化變遷,對人生意義產生了深刻反思,開始自問,除了追求高科技的創新,除了創業賺取第一桶以至第一千桶金,要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傳統中的思想概念,比如「君子」,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能夠幫助我們在深刻哲學思辨的層次上,溫故而知新嗎?在許多年輕人心目中,「君子」是個遙遠的歷史概念,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三四千年來農耕文明的道德基礎,同時也是這一百年來新文化所要推翻打倒的「封建遺毒」。他們重新提出歷史概念,是否抱殘守缺,走復古的回頭路,陷入文化沙文主義的迷障之中呢?
其實,「君子」這個概念,在歷史上也有多重的意義,主要是環繞着一個人的品格,以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從不同的人際關係與不同的階級視角來界定的。在最初農耕社會的雛形階段,到了商周時期,超過了蠻荒暴力的物質掠取,家族與社群關係開始穩定,政權與統治結構的運作鞏固下來,有了勞心者與勞力者的社會分工,也就是權力與階級的劃分,便出現了作為統治者的君子與被統治者的群氓。君子要保持政權的長治久安,就必須是有德之人,而一般的群氓則不需要具備治國的德性,被視為小人。在周代封建秩序亂套之前,君子與小人之分,是與生俱來的,就是身分階級的貴族與群氓之分,很像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天經地義的統治階級觀念。出身於貴族階級,就應該是君子,就應該有屬於君子的德性,如《尚書.皋陶謨》提出的九德,才能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然而,歷史現實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貴族階級一旦權力在手,往往不理民間疾苦,橫行霸道,盤剝百姓,壓制言論,甚或殘民以逞。統治者有君子之名,卻施行無德之政,爭權奪利,名實不符,以致天下大亂。
這就是孔子強調「君子」是道德概念的時代背景。出身貴族,不一定是君子;出身平民,也可以是君子。君子與小人之分,不是天生的,不是階級的劃分,而是道德人格的分別,是如何做人,是在社會實踐中努力爭取而得的。孔子提倡道德作為君子的標準,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打破了貴賤出身的階級鴻溝,發展出一整套「君子民主化」的道德標準,推到極致,就是儒家傳統中的「成仁」觀念,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君子是每個人在理想中都可以達成的目標,就算達不到,也應該力求趨近。孔子的道德君子概念,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兩千多年來影響了中國農耕社會的文化傳統,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革命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傳統的君子觀念也隨風飄蕩,悠悠忽忽,不知何處安身。
現代社會需不需要君子呢?這當然要看你怎麼定義「君子」了。英國人會說,應該做一個gentleman。中國民間最質樸的說法,是做一個好人。現代的民主社會,人人自主,也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講究誠信,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時常為他人着想,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與品味,如此,可以算是起碼的「現代君子」,還是需要的。假如你滿心只有功名利祿,搵錢大晒,西裝筆挺,脫口就是莎士比亞,或是穿上寬袍大袖的漢服,嘴裏呢喃着《三字經》、《弟子規》,言必稱孔孟,做出「溫良恭儉讓」的姿態,內心全無人文關懷,沒有與人為善的精神,那是偽君子。
作者簡介:學者、詩人 近著《品味的記憶》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