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資源論


am730   中華正聲專欄   2012年05月02日

香港高中由兩年改為三年,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關兆錦以此為題,發表了一篇《充足資源推動新高中學制》。這樣的文字,新中國人習以為常,一定不會覺得礙眼。

但「資源」其實是英文resources的化身。中文沒有這個詞。一九六零年代香港世界書局編修的《英漢求解、作文、文法、辨義四用辭典》resources條下翻譯是「資產、財產、富源」,沒有甚麼「資源」。後來的英漢辭典把「資產」、「財源」等意思合為「資源」,而現代漢語以英漢辭典作準繩,於是「資源」一詞,不脛而走;正式的中文用語,則束之高閣。

中文本來有「人力」和「物力」。這裡先說一段歷史:東晉以至宋、齊、梁、陳各朝,佛教大興,寺宇競起。《南史》卷七十說,梁武帝時,單在帝都,就有「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唐朝會昌五年,武宗皇帝下令滅佛,原因就是奉佛勞民傷財:「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晉、宋、齊、梁物力凋瘵(衰敝),風俗澆詐(浮薄詐偽),莫不由是而致也。」(《舊唐書》卷十八)所謂人力,就是人的勞力;物力,則是物資、財力。

《漢書》卷二十四載,名臣賈誼曾上書勸文帝節儉:「生之有時(事物生產需時),而用之亡度(沒有節制),則物力必屈(耗盡)。」清朝朱柏廬《治家格言》有一段話,教人惜食惜衣,更一度膾炙人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把唐武宗、賈誼、朱柏廬的「人力」或「物力」改為「資源」,就可見中文和現代漢語的分別。

但新中國人只知「資源」。例如大陸人民網二零一二年一月十七日有《中國軍隊兩大殺器》一文說:「美中均有資源維持強大的戰略核武。」臺灣民進黨領袖蔡英文今年初競選總統失利,檢討原因說:「民進黨的資源不及對手。」香港、臺灣、大陸三地,「人力物力」一詞已被棄如敝屣。

現代漢語有的,是「人力資源」,其本質當然又是英文:human resources。從前,一家機構之內,負責人員任免升調的部門,中文叫「人事部」,英文叫personnel department。後來,為求說起來堂皇,英文常把personnel department改為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現代漢語亦步亦趨,也把「人事部」改為「人力資源部」。但中文「人事」本來就是指任免升調職員等事,例如《閱微草堂筆記》卷二說,善惡果報人人不同:「以人事譬之,同一遷官,尚書遷一級則宰相,典史遷一級不過主簿耳。」中國人哪裡會說「人力資源」這樣的洋奴話。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逢周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