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鄭培凱 - 劉光第的故事

蘋果樹下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10月20日

近來聽人談香港的政治改革,說到前途佈滿荊棘,寸步難行,感慨港人流血太少。說法頗為聳動,引起各種爭議、質疑與撻伐,使得說者立時出來釐清,說是不希望流血,只想和平示威。不禁讓我想到戊戌變法正在擾攘之時,慈禧太后施出雷霆手段,發動政變,「戊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的故事。

根據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政變發生之時,譚嗣同和康有為、梁啟超的處境類似,有機會流亡到國外,但他下定決心,要以自己的鮮血來喚起國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在獄中題壁作詩,現在流傳的版本是梁啟超提供的:「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浩氣磅礴,視死如歸,顯示出為國家為真理犧牲的英雄氣概。雖然有學者研究,說這首詩其實經梁啟超改動,而譚的原詩是:「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不論譚嗣同題詩的原貌如何,他拒絕出逃,決心流血犧牲,在獄中題詩,表明自己的心迹,是毋庸置疑的。

遭到殺頭的戊戌六君子,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也都贊成變法改革。然而,他們會成為慈禧集團的眼中釘,非置之於死地不可,化作拋頭顱灑熱血的改革英烈,原因是不同的。譚嗣同視保守集團為死敵,甚至游說袁世凱去發動兵變,走的是以死相拼的激烈路線,慈禧當然容他不得。康廣仁是康有為的堂弟,抓不到為首的「元凶」康有為,逮捕他弟弟,也算解恨。其他幾位君子,按說罪不至死,則是殺雞懲猴式的「株連」,殺給其他同情康梁變法的大佬們看的。劉光第就自以為行事光明坦蕩,沒想到下場是殺頭。他與譚嗣同、楊銳、林旭,受到光緒帝賞識,授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行走,合稱「軍機四卿」,參與維新新政,成了他流血棄市的罪名。由此,也可以推知,戊戌六君子遭到橫逆之時,想法並不一致,對慈禧太后的反撲,對政治鬥爭可能導致的後果,也有不同的認識。

從逮捕到處死,六君子在獄中關押了四天,分別關在兩間囚室:譚嗣同和楊銳、楊深秀關押一室,劉光第和林旭、康廣仁關在另一間囚室。關押期間,劉光第以為自己光明磊落,一切按章辦事,沒有任何的非分叛亂之想,只要經過正規的審訊,就會還他清白,大不了是丟官歸鄉。康廣仁因受康有為牽連入獄,感到又是驚恐,又是委屈,據說在牢房裏失聲痛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林旭年輕氣盛,聽他嚎哭,笑不可止,劉光第則安慰康廣仁,以為罪不至死。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縣趙化鎮人。出身貧窮家庭,父親早死,在寡母的嚴厲管教下,發奮讀書,二十三歲中舉,次年(1883年)連捷中進士,年方二十四歲,授刑部主事一職,可謂意氣風發。他在刑部工作,奉公守法,清廉耿直。或許是因為他的性格與經歷使他認為,大清有祖宗制度,有刊憲成法,他雖然身陷變法造成的政治動盪,卻罪不至死,所以在獄中還泰然自若,讀朱熹著作與《周易》。他這種篤信儒家道德的書呆子心態,做夢也沒想到政治鬥爭的殘酷,為了奪取政權,玩弄政治的人都是心狠手辣,血流漂杵尚不為惜,根本不管祖宗成法的。

梁啟超為劉光第作傳,說劉「性端重敦篤,不苟言笑,志節嶄然。」還說:「變既作,四卿同被逮下獄,未經訊鞠。故事,提犯自東門出則宥,出西門則死。十三日,使者提君等六人自西門出,同人未知生死,君久於刑部,請囚獄故事,太息曰,『吾屬死,正氣盡。』聞者莫不揮淚。」這裏說到劉光第熟悉法律程序,還在獄中等着審訊,沒想到未審先判,一紙上諭就奪去了六條性命,讓他感嘆不已,覺得法制蕩然無存,天地喪失了正氣。

高楷的〈劉光第傳〉說到行刑之日:「是日刑部官吏以會訊詒諸人,諸人不知。君出門,詫曰,『未訊而誅,何哉!』命跪聽旨,君不可,且曰,『祖宗例,臨刑呼冤者,即盜賊,提牢官必代陳堂上官,請復訊。未訊而誅,我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堂上官不應。再言之,則曰,『我奉命監斬耳,他何知。』皂役捺君跪,君崛然。同獄者皆無言。楊君銳曰,『裴村跪,跪,遵旨而已。』君乃跪。就西市時,神氣充夷,淡定如平日。行刑後,身挺立不仆。觀者驚嘆,咸焚香羅拜,謂劉君不死矣。」到了行刑之時,劉光第還是堅持法律程序,倔強不屈,站在正義與道德的高地,保持了傳統士大夫的尊嚴。

劉光第遇難之後,旅京的四川同鄉把他的靈柩寄放在蓮花庵內,弔唁的人很多,甚至有許多人專程從外省前來,以表哀思。人們看到他家十分窮困,紛紛捐款贈物,有位不具名的弔唁者,留下銀子百両而去。靈柩從北京運回家鄉,四川富順的父老鄉親為他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公祭。公祭備極哀榮,完全不顧劉光第是被朝廷以叛逆罪名殺頭的,好像是鄉民對清廷的一場示威行動。載運劉光第靈柩的船隻從水路進入四川富順,沿江有百姓紛紛路祭。從懷德鎮到趙化鎮的最後一程,溯江而上,加入到拉縴隊伍的鄉人多達數百。臘月初八日,靈柩抵達趙化鎮,公祭劉光第的活動便開始推向高潮。據地方史志說:「大炮九響,鞭炮齊鳴,家家披麻戴孝,哭聲響成一片。在兩疋超長白布的圍繞下,家鄉父老牽引靈柩,繞行全鎮一周。游畢,停放於隆興寺──這裏距劉光第早年讀書的學堂僅數步之遙。初十晚,公祭儀式正式舉行,秀才藍瑞圖先用悲愴的聲調朗誦了文天祥的《正氣歌》,接着宣讀了祭文。」祭文是這麼說的:「彼蒼者天,忠義何罪?殲我哲人,邦國其瘁。哀我民思,罔知所屈。漢唐遺穢,邦國其壞。溝壑能填,白刃已蹈。強固曰命,正氣浩浩。生而為英,死明眾志。光被四表,功流萬世。」

劉光第在歷史上不是個轟轟烈烈的革命英雄,也沒有想過推翻清廷,只不過參加了變法維新,居然慘遭極刑,身首異處。慈禧太后以霹靂手段想要制止變革,殺了戊戌六君子,然而,清朝苟延殘喘,卻熬不過時勢變化,十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兩千年的帝制從此告一終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