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岑逸飛 - 國父與國賊

生命通識   2017727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雖已逝世,但他在生時對孫中山有劣評,引人深思。他指孫中山的真正政治遺產,是暴力革命和列寧式政黨,並且有大量史料證明,孫不管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是激進的革命者和霸道的專制者。在中國政黨史上,孫開創黨派至上、君師合一、以黨建軍、以黨訓政的傳統,應是無可爭議的。

有此看法的,其實不僅是劉曉波。8年前離世的歷史學家唐德剛便曾表示,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四人之中,最後志願都是搞個人獨裁的最高形式皇帝。

反觀中共,一向對孫中山極為推崇。毛澤東稱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鄧小平概括孫中山有兩項歷史功績,一是領導辛亥革命;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到了今日的習近平,也同樣肯定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但辛亥革命是否由孫中山所領導,歷史學者對此也有爭議。辛亥革命前孫發動多次起義,影響力有限,皆以失敗告終,清廷認為是一群亡命之徒的政治鬧劇。其後的武昌起義,孫事前一無所知,他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是立憲派和革命黨妥協的結果;至於清室遜位,是袁世凱所為,更與孫無關。

不過歷史總是成王敗寇,孫中山作為國民黨領袖,國民黨把中華民國「國父」的光環戴在他的頭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指孫為「國賊」的大有人在。說孫是國賊,主要因為他從二次革命起,先後聯合日本,並引入蘇聯,干涉中國內政,且與蘇聯一道培植中國共產黨。

中國在辛亥革命後如果沒有走上孫中山「以黨治國」的威權政治之路,今日中國也許是另一番面貌。當年的選擇其實不少,例如章太炎崇尚自由主義,反對專制獨裁,可惜他被孫公開指摘為滿清暗探;又如熱中議會政治的宋教仁,被孫排斥,其後宋教仁被暗殺,主謀會否是孫中山,也是疑點;再如本是孫中山的戰友黃興,也因堅持走法制之路而與孫中山不和;最後與孫中山兵戎相見的陳炯明,他的聯省自治主張,到今日仍具參考價值。

歷史當然沒有如果,回望歷史,對當事人而言,「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而對後人也許會帶來一點反省。蓋棺定論,孫中山畢竟是個人物。說他是「國父」,也許是過譽;說他是「國賊」,他也不應如此不堪。黑白二分法的思維模式是危險的,他多半是介乎「國父」與「國賊」之間的灰色地帶。

已故歷史學家錢穆對孫中山的評價是從大處着墨,確有大師風範。他將孫中山與章太炎比較,認為康有為主張要變法,不要革命,是看制度沒有看主權;章太炎主張要革命,不要變法,是看主權沒有看制度。孫則認為非革命不可,而革命之後還得要變法,變法最重要是把皇位傳襲徹底廢除,根本不要皇帝。所以康、章是書生之見,孫才是大政治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