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何俊霆 - 新移民議題焦點錯置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月3日

綜援撤限一案令新移民議題再次成為全城焦點。現時對於該議題的討論,仍然糾纏於新移民會否令香港福利制度負荷過重、新移民對香港經濟有沒有貢獻等問題上。然而,在新移民問題中,金錢與資源絕對不是、亦不應是考慮重點。

事實上,經濟貢獻絕非決定一個人能否進入一個群體並分享資源的唯一標準──即使新移民帶來的貢獻再多、負擔再少,亦不代表香港應然對他們無任歡迎。

筆者認為,這場爭議的核心,在於「甚麼是香港人」與「誰能決定誰是香港人」這兩個根本問題之上。

普世價值並無絕對淩駕性

遺憾的是,公共討論中可見的左翼政治論述,往往只建基於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認為不支持普世價值就等同於「納粹」、「排外」、「民粹」、「歧視」。這種論述不但沒有正視議題的核心,更將問題描繪成一個不能調和的敵我矛盾。同時,這種視普世價值為唯一真理的思維,亦與當代政治理論的發展完全脫節。

事實上,近年的新興政治理論往往更着重個體間的差異與社群的特殊性。這些理論的出發點雖非普世價值,但同樣是有理有據且可被證成的。在政治理論的學術討論中,諸如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大衛·米勒(David Miller)等學者,均以社群和族群為出發點對重視普世價值的自由主義進行批判。在他們的理論中,普世原則不但沒有絕對的凌駕性,更往往需要因應本土因素作出妥協。

例如,行動自由無疑是一種普世價值,但我們卻不能未經許可移動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為了保障文化和維持社會穩定性等因素,不同國家均對自己的領土與邊境有着完全的控制權。事實上,普世價值絕非不證自明地凌駕一切,而不認同某些普世原則也同樣可以有理有據,不能被一概批為「納粹」、「民粹」和「法西斯」。

筆者並不排除部份所謂本土派人士的確語帶歧視,但以偏概全地將所有以本土為出發點的立場都貶低為歧視與排外不但有欠公允,更將爭拗的重點完全忽略。由始至終,真正的本土主義的核心根本不在於排斥異己,而是在於對社群自身的決定權。兩者在政策取態上或許相近,但於本質上卻有着根本性的分別。

缺乏審批權才是重點

筆者所見,支持本土優先其中一個最值得深思的論點,是香港作為一個有別於中國大陸的社群,應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而決定誰能加入成為一分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但現時,不論新移民還是自由行,港人都沒有審批權。既然港人對於他們的進入沒有決定權,他們的加入就是沒有經過港人的認可。
根據這個邏輯,他們既然不被港人認可為香港一分子,就不應享用屬於香港的資源。換句話說,新來港人士應否領取綜援,其實與他們帶來多少負擔、作出多少貢獻無關,而是在現行制度下,他們即使移民到香港,也根本不被認為是香港人。

筆者理解上述說法中,不少地方都具爭議性,但無論認同與否,這個論點都是值得正視的。尤其考慮到香港經歷了與內地百多年的政治分割,這項對社群自身決定權的訴求更顯得有着一定的理據。

筆者認同家庭團聚、三餐溫飽、有瓦遮頭等基本人權不容忽視,但在討論如何滿足這些訴求的同時,我們亦需要對各方立場有着正確的理解,才能持平地作出判斷。我們不一定需要認同本土派的觀點,但在此之前我們應先清楚理解對方論據,而不是將所有不同意的立場都貶為無理、歧視、法西斯云云。這不但無助討論,更只會令討論焦點偏離問題核心。而正視與自己不同的立場,也是對自身與對方的一個基本尊重。

何俊霆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理論碩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