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電影
星期日生活
2014年1月12日
【明報專訊】新的一年剛始,不少電影獎項為過去的一年埋單,提名、得獎的名單陸陸續續出來,Alfonso Cuarón的《引力邊緣》(Gravity)獲得金球獎四項提名,想必也是奧斯卡熱門之一,有評論甚至以《2001太空漫遊》相提並論。對我來說,當然是天大的笑話。
《引》片引來不少迴響,當有其獨特之處,以技術而言,演員在片廠的綠背景前演戲,然後在電腦後期加工,《阿凡達》已經做過,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受惠於演員於綠背景移出移入,加上虛擬的場景,就可以製造虛擬長鏡頭(Pseudo Long Shot),片首的鏡頭,基本上是電腦動畫的技術合成。不過一部戲用一鏡直落90分鐘的一個真長鏡頭完成,蘇古諾夫的《俄國方舟》早已出現,也不是什麼獨步天下的技巧。
《引力》在技術上要處理的議題,反而是在攝影及燈光上。演員在太空飄浮,因太陽的光源轉移,光線怎樣在演員的臉上轉變,是攝影上的一大難題。最終他們想出用LED的熒幕作為背景,當熒幕上的影像光源轉變,演員的受光面自然會改變,再配合電腦加工,現在出來的效果,基本上是非常的像真,《生命樹》的攝影指導Emmanuel Lubezki應記一功。
《引力》是以特技作為創作主軸的電影,目的是以呈現太空中的真實,視覺效果上的優越,是毋庸置疑的。配合劇情的推進,基本上能給與觀眾的,可說是目不暇給,這個是Alfonso聰明的地方。
戲劇結構上,這是傳統低成本的密室困獸鬥的變奏,可是除了兩個大明星的卡士,一億美元的預算,可算是製作不菲,當然大部分的金錢是用在電腦特技上。這種電影,只有荷李活可以拍,因為就算有這樣的製作費,視覺上的水準也不是現時華語電影的水準可比擬的,這關乎到民族的美學訓練與專業要求,上期已經談過,在此不贅。
以前曾經提過,以D. W. Griffith為例,技法上的先驅,未必就是電影大師,這個大家要分清楚。以戲劇結構而言,《引力邊緣》是屬於Down to Drain的類型,因為一個危機,而引發更大的難題,懸念在觀眾要看主角們怎樣逃出生天。
製作真實場面背後心態
到底Alfonso是不是Kubrick?一如以往,要討論這個議題,就只要回到「現實」的層面上。不光只是要論述製作場面上的真實,還要探討到製作真實場面的背後心態和意圖。場面上的真實,《引力》是做到了,不少調度與節奏十分好看,有些甚至有瞬間永恆的觸動,可是,處境上的真實,是否又真的可靠?如果查看網上的Goofs,可以說是罄竹難書,科學家們提出不少缺乏根據的地方。最基本的致命傷,是人造衛星、太空站的軌迹問題。
各衛星的軌迹高度與方向不同,才不致相撞,這個是基本的常識。如果因為一個爆炸的連鎖反應,而每一次逃到另一個太空站,都逃不掉爆炸碎片因地球的引力而90分鐘輪迴的軌迹,那真的是天方夜譚。况且,如果ISS或者天宮太空站會在碎片路過的軌迹,那麼第一次爆炸就已經難逃刧數了。要是它們之後才分別走進這軌道,宇宙這麼大,真要中一千次六合彩,才可以有這樣的巧合。再加上太空艙失火、燃料耗盡、被降傘帶纏着兩個只能活一個,Sandra Bullock如果不是好彩到爆,就是黑過墨斗,真是要中一萬次六合彩了。
創造概念Artistic Vision
沒有錯,Alfonso創造這部電影的概念,可能是來由一個很原始很單純的一個Artistic Vision:怎樣用兩個演員、一個廠景及在無重飄浮的狀態下呈現戲劇張力。很可惜,劇情發展下來,平白浪費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意念,現在是離不開一個大路得不得了的驚悚片架構,罔顧真實,不斷製造九死一生的處境,到最後主角得救,令到觀眾有解脫的欣慰,一切計算,盡在商業的掌握中。
再者,George Clooney的角色性格描寫雖然有趣,可是大難臨頭,生離死別,還可幽默成性,一點兒貪生的恐懼也沒有,非常的不Human,好像是天生的殉道者,無私得好像神一樣,高高在上,無處不在,以全知的角度拯救Bullock。
荷李活的主流,依然……
到底是太空英雌,還是英雄救美?這個顯而易見,Bullock的得救,勵志的表面是說求生、講意志、談勇氣,實質離不開男性在背後指點江山。表面是犧牲男性,拯救女性,實質是討好女性之餘,亦鞏固了父權社會的意識形態,這個跟《鐵達尼號》、《阿凡達》的賣座方程式如出一轍。荷李活的主流,依然脫不掉陽性的沙文主義。
要對抗主流意見,說一句實話,是不容易的。
要說一句真話,更不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的自由空間,沒有人可以安身立命,獨善其身了。
天佑明報。
編輯 蔡曉彤
編輯 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