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丘亦生 - 新聞自由經濟學

金融雲端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月10日

港人近期最憂慮的,莫過於正一點一滴消失的新聞自由,甚麼?離題?誰說新聞自由與財金、經濟競爭力沒有關係!

香港的新聞自由,自回歸後不斷下跌,去年在無國界記者編製的全球新聞自由度報告(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中排名58,而2002年時是18位。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新聞自由榜,香港的排名更低至72位,被定性為只有部份自由。

新聞自由與經濟,看似風牛馬不相及,其實不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早有報告,以逾百國家為樣本,指出新聞自由與經濟發展有高度的相關性。事實上,資本主義需要無礙的資訊流通,才能運作得好,尤其是進入知識型經濟,要透過創新來提升生產力時,新聞及資訊自由作為把經濟帶到另一台階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高。

中國製造業撐經濟 難持久

或者有人會說,新聞自由差的地方,不見得經濟就很差,中國崛起之路便正正是個反例。當然,新聞自由不會是決定經濟表現的唯一因素,幾個中東國家無自由但有石油,一樣風生水起。這方面的論述,我認為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的解說最為清晰。

他去年曾以新聞自由為題撰文,解釋沒有言論自由的中國,過去的經濟成就驕人,但未來卻不一定行得通。幾十年來中國賴以增長的是以製造業主導的出口模式,努力成為世界工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明碼實價,雖然都有詐騙的可能,但買家要檢定貨品質素不難,買賣雙方的資訊鴻溝不算太大,採購的一方上一次當,下次自然無交易。廠家也擔心信譽差,在行內難再立足。

不過,來到服務業,訊息的重要性便大得多,畢竟你委託基金經理幫你管理一筆錢,或找醫生動手術,跟你買一部手提電話,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消費行為,買電話你很快知道它能否運作,功能是否齊備,但你很難知道一名基金經理是為你贏錢還是倒米,若果沒有流通的資訊,或中立的評級機構,提供無誤的回報及市場訊息,你根本無法判斷眼前這人是否信得過及實力如何。

陳志武引述了一個研究,是把106個國家按1990年的新聞自由度分成3組,並量度當地12年後的服務業規模,發現新聞自由度最高的國家,往後的服務業平均佔GDP的62.4%,新聞自由最差的國家,比例則為48.5%。

新聞越自由 服務業越暢旺

結論是,新聞自由對服務業的蓬勃十分重要。新聞越自由,能減少交易雙方的訊息成本,亦收窄了買賣雙方資訊不平等的鴻溝,令交易更容易進行。沒有過濾資訊的社會,能提升信任,而這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內地一邊猛講改革,要谷消費及服務業,但同時又抱着昔日的中國模式不放,習近平下達的七不講命令,其中之一正是新聞自由不要講,箇中的矛盾,我不知道他是否明白。去年逝世的高斯,生前最後一本著作,正是忠告中國應該解放思想,讓訊息仿如市場般自由流通。

香港正面臨新聞自由的倒退,不少人可能感覺不埋身,當權者甚至還沾沾自喜,覺得少了媒體嘈嘈閉,有助改善施政效率,我只想說,這是飲鴆止渴,連眼前的自毀長城也看不見,還說甚麼自貿區威脅、內地城市的急追作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