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治
2014年8月19日
民國初年的小孩,中文課本用白話,也用文言。白話是優雅白話,文言是淺白文言,兩相調和,就是優美而靈動的中文。香港學習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課文仍沿襲民國的課本風格,文白參半。可惜到了八十年代末,白話中文教學大行其道;二〇〇〇年之後,更採取中共的現代漢語概念,學校也多選用普通話教中文,於是釀成香港年輕一代的中文大災難。
本欄上文寫過,英國學生可以只學modern
English,華人卻不能只學現代中文。上古英文、中古英文,與現代英文大大不同,學生即使學了,也難以接通。中文則不然,中文是不受形式語法和詞尾字根限制,語彙、語法一直不變,繼承和累積一路不斷,從周朝開始,一代代傳到民國。
白話難寫得好,因為白話最晚出,累積了漢唐古文、明清小說與當代口語,中古、近代與當代都有,士大夫的筆記小品、市井小民的說書唱曲、城市中產的新聞言論都有。漢唐古文是骨架,市井小民是肌肉,當代市民是皮膚與衣服。跨年代的累積,跨階級的集合。
文言有文言的學問,白話有白話的學問,而且白話更兼帶一些文言的學問。學文言可以不理白話,學白話卻不可不理文言。流麗的白話比流麗的文言更難寫。諸位看滿清遺老的文章就知道。文言寫得富麗流暢,白話卻是半生不熟。他們的修煉在於經史,小說、戲文、市井言談、鄉民土話,他們不屑去注意,也沒空去琢磨。真要他們在報紙雜誌寫白話,寫得沒精打采,一片死氣。說白話容易寫,是寫那些囉唆堆砌的囈語,機械無文的胡言而已,寫得不白,也不成話。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