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優勢互補

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04月23日

四月十二日,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一篇《上海行》,談訪滬感想:「香港和上海,有龐大和進一步的優勢互補和互利雙贏的空間。」所謂「有………的空間」,是英文there is room for………的化身;而「雙贏」也無非英文win-win的變體。這兩個不中不英說法,拙欄都曾有評述,今不贅言。但還有一個未說的詞語:優勢互補。

「優勢互補」一詞,應是中共創造,否則方塊字不可能寫得這樣下流。請看二零一三年三月十八日新華社報道習近平的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堅持優勢互補。」臺灣政商界之於中共,亦步亦趨,語言當然不例外。請看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二日《工商時報》報道:「臺灣金融總會理事長李述德昨日指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於金融方面的開放是優勢互補。」

「優勢互補」的真身,當然又是英文。現代漢語人把advantage一律翻成不知所謂的「優勢」,而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complementary一字,就可以看到「互補」這譯文。現代漢語詞彙,一律出自英漢詞典,於是英文說的The two ha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就變成現代漢語的「二者可以優勢互補」。

漢朝文士王褒奉宣帝命,作《聖主得賢臣頌》,寫到古代聖主賢臣:「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王褒不會說甚麼「聚精會神,優勢互補」。

《清朝野史大觀》卷四談同治、光緒年間食古不化的清流黨:「一班科第世家,猶以尊王室、攘夷狄套語,詡詡自鳴得意,絕不思取人之長,救己之短。」當年的清流黨自大,不懂得「取長補短」;今天的現代漢語人則自卑,連中文都要植入英文之骨,還說是「互補優勢」。

梁啟超《初歸國演說辭》談到清末君主立憲派和革命派:「此二派所用手段雖有不同,然何嘗不相輔相成?」梁啟超絕對不會問:「然何嘗不優勢互補?」

梁振英《上海行》那兩句現代漢語,共二十五字,其中「優勢互補」、「雙贏」、「互利」都是同義詞,改為中文,只須用十七字,而且清楚易讀得多:「香港和上海,進一步相輔相成,必大有可為。」中共最擅長短話長說,語語空洞,這一點,梁振英做到了。

周三刊登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