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 中華正聲專欄
2012年06月27日
二零零九年十月,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香港要發展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環保、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六項優勢產業。」這句話,論內容有中共的假大空,論文詞有學舌西方的洋奴味,是典型新中國現代漢語。
從前,中國有三十六行。《清稗類鈔‧農商類》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倍之,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說:「三百六十行中人,儘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在內。」《水滸傳》第四十五回石秀偷雞後自笑:「還未改本行。」中國人決不會說「三十六產業」或「未改本產業」。
「三十六行」的「行」,即「行業」或「行當」。例如《喻世明言》卷三妓女金奴問絲綿舖少東吳山:「官人排行第幾?宅上做甚行業?」《老殘遊記》第一回說:「這老殘既無祖業可守,又無行當可做。」這「行當」、「行業」二詞,為甚麼要用「產業」取代?
答案見二零零四年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industry條下注釋:「(1)工業;生產製造。(2)行業。」但假如把the
education indus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等意譯做「教育行業」或「醫療行業」,就太過不像英文。現代漢語人於是取industry的「工業」或「生產製造業」意思,創造「產業」一詞,庶幾和industry看齊,和「行業」割席。
讀者也許會說,中文向來都有所謂「產業」。這話不錯。但中文的「產業」,指「家財」,例如《說岳金傳》第七十四回王能、李直兩人義葬岳飛,然後回鄉,「將田房產業,盡行變賣」,從此居無定處。《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自言少時「不能治產業(不善處理家產業務)」。這「產業」和英文的industry以及現代漢語的「產業」截然不同。
但新中國統治者談到各行各業,循例只說「產業」。二零零九年三月,臺灣總統馬英九出席美林投資論壇,發表專題演講說:「我們將鎖定綠色能源、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精緻農業等六大關鍵新興產業,吸引民間投資。」二零一零年九月,新華社有電信說:「我國政府本周三強調了逐步推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甚麼「鎖定」、「重要性」、「戰略性」等等,和那「產業」一樣,假如你以為是中文,就大錯特錯。中文根本不可能這樣下流。
從前,孟子「言必稱堯舜」。今天,現代漢語人「言必學英文」。他們一定覺得,說英文為骨的現代漢語,身份自然比中國人高一點。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逢周三刊登)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