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陳雲 - 前面有落,小生有禮

三文治   2015年4月1日

《論語》開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個「有朋」的「有」字,就是虛詞,用來開聲或陪襯,後面是「遠方」,前面單寫一個「朋」字不對稱,故此用「有朋」。前句的「學」與「習」,則是單字對單字。由單字相對遞進到雙字相對,讀來琅琅上口。

虛詞在語法學上指無實義,只能做句法結構的工具詞,且不能單獨成句。例如「有」字,是先秦時期所用的虛詞。《尚書.堯典》:「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有」古同「又」,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顯示附加的數目。「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即是三百六十六日,這是古代的記數法。孔子自述,講到自己十五歲,就說「十有五」:「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今日我們一般用簡單的記數法,除非是老氣橫秋,故作驚人,例如說「老夫今年七十有五」之類。

香港的廣東口語保存了一些古文虛詞和古雅用語,是香港寶貴的文化存留。這個古雅的「有」字,在廣東口語保存了,用到如今。請人家指教自己,會講「有何見教」或「有何賜教」,顯示自己謙虛受教之意。香港小巴並無停車定點,只要不是禁止上落車的車路禁區,都可落車。落車前會揚聲呼叫「前面轉彎有落」、「路口有落」、「巴士站有落」之類,示意司機停車。香港人搭小巴,有時願意負責同行朋友的車費,會在朋友下車時,跟司機說「有數」,表示自己稍後會支付兩人的車費,朋友就可以逕自下車。不過現在搭小巴用八達通付費,人人上車「嘟一嘟」,已經沒甚麼機會講「有數」了。至於「有落」,頗多專線小巴(綠色小巴)都有定點落車位,怕開口講「有落」的宅男、毒男都不怕搭小巴了。這些口語中的「有」字,都是古文虛詞。

「有」也是語氣詞,作用是帶出後面的實詞,令語氣溫婉,顯得溫文爾雅。有人到訪公司或家中,請客人入內相見的客套話,是「有請」。《儒林外史
第五十三回》:「轎子落在國公府門口,長隨傳了進去。半日,裡邊道:『有請。』」

「有」也是客氣之敬語。在宴會或活動中,請某某嘉賓上台致辭,會說「有請某某嘉賓上台」。感謝人家勞煩操心,是「有心」。感謝他人代自己做事,有所勞累,客氣話是「有勞」(北方話可講「有勞了」),如《水滸傳
第三十三回》:「不想驚動知府,有勞都監下臨草寨,花榮將何以報。」以前人們見面時,會互相時鞠躬、拱手,說「先生有禮」、「公子有禮」、「有幸相會」等。舊日官話的回敬,就是「小生這廂有禮了」、「小女子這廂有禮」。「有禮」原是嫻習禮法之意,往昔用作客氣之敬語。現代人見面則少講「有禮」、「有幸」,只講一聲「Hi」,欠身、點頭、握手全欠奉。

朝代名、族名,也用「有」字帶起,如「有夏」、「有清」、「有唐一代」,這是置於名詞前的詞綴,用作調和音節,如我們寫書法史,可以寫「有唐一代,書家輩出」。古文講究字詞對稱、音調鏗鏘,即使如《韓非子
五蠹》提及苗族,為了襯詞,也加上「有」字:「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