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明報專訊】人格障礙,近年經常出現在港聞版,凡有冷血殺手、肢解案、連環殺手的新聞,犯案者都被指有人格障礙。
「三歲定八十」未必正確,人到了18歲,性格才定型;發現孩子性格偏激、多疑、冷漠、自我、衝動,就應及早尋求輔導,阻止劣性植根,演變成人格障礙。
【拆解謬誤】
謬誤:有些殺人犯,欲以精神病為理由,希望洗脫罪名。
患上人格障礙,有機會脫罪嗎?
何:不可能。以精神病為由脫罪,必須證明犯罪並非出於個人意願,而是受到疾病、徵狀影響。例如患者有思覺失調,聽到一把聲音慫恿自己去傷害別人,並非本人意願;但是人格障礙患者,出於本身性格去犯罪,有犯案意欲,故需要付上法律責任。
■袁:袁兆文醫生、何:何美怡醫生
性格影響社交生活=人格障礙
袁:「有性格」(常用作形容一些不易妥協的人)與人格障礙,究竟有何分別?
何:每人都有不同性格,才形成個人獨特之處。性格是什麼?一個人性格,會影響着他的感覺、思想和行為。性格沒有絕對好壞,在某些情况下是好,某些情况下變差,例如,追求十全十美的性格,在工作上有正面幫助,但因為凡事無法十全十美,情緒因而容易受困擾。
人格障礙,是指某些性格令人際關係、工作、學業、日常生活受影響。
袁:人格障礙是否精神病?
何: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將它列為精神病。
袁:人格障礙有很多不同種類。
何:對,可分為A、B、C三大類別:
A. 行為古怪類:包括凡事過分敏感的偏執型;冷漠自閉的類分裂型
B. 情緒起伏類:包括自毁傾向、情緒失控的邊緣型;衝動、暴力的反社會型
C. 緊張焦慮類:包括追求完美的強迫型;焦慮、缺乏安全感的迴避型
然而,大多數人格障礙的病人,不單是其中一種類別,而是同時有多種人格障礙,只是某一種較明顯、主導。
20個人,1個有人格障礙
袁:根據你的臨牀經驗,哪一種最常見?
何:研究顯示,每20人中就有1個有人格障礙,但好多人都不會求醫,除非生活嚴重受影響,需要藥物幫助,才會找精神科求助。最常見是「偏執型」、「邊緣型」人格障礙。
以偏執型人格障礙為例,屬於A類,病人疑心重,懷疑身邊人對自己一舉一動都是有目的、「搵着數」,難以建立鞏固的人際關係;或是見到侶伴傾電話,就擔心對方出軌。低劑量的抗思覺失調藥,可以減輕疑慮,但只是改善病徵,並不是針對人格障礙的治療。
偏執型多疑 邊緣型情緒失控
袁:那邊緣型人格障礙,又有何徵狀?
何:它以女性為主,屬於B類,情緒容易波動,大起大落,一件小事會觸動情緒,例如:在街上與陌生人碰撞,一般人可能說聲對不起,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有好大反應,破口大罵,因為他們無法控制情緒。
另外,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人經常感到空虛、苦悶,常找人陪伴,要求對方時刻關注,令人際關係十分緊張;又經常擔心身邊的親友情人離開,丈夫出差數日,就覺得自己遭離棄;這一類人做事衝動,不理後果,可能會𠝹手、自殘,甚至自殺等。
袁:邊緣型人格障礙,情緒起伏,容易引發情緒病。
何:對,他們容易出現抑鬱、焦慮,亦可能有濫藥、酗酒、飲食失調等問題。來到精神科求醫的病人,往往是因為各種情緒、精神問題,在治療期間,才慢慢發現背後病因是人格障礙。
袁:C類人格障礙,又有什麼特點?
何:最常見是「強迫型」人格障礙,與強迫症差不多,所有東西都要整齊排好,放在指定位置。不同的地方是,強迫症病人不是自願,而是腦內的想法迫自己這樣做,因而感到困擾;強迫型人格障礙則是自願,沒有被迫的感覺。
★何美怡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袁兆文醫生(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屢罰屢犯 或屬反社會型人格
【明報專訊】從大角嘴周凱亮的弒親碎屍一案,到台灣鄭捷的捷運連環殺人事件,犯案者也被指患有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集合了衝動自私、罔顧他人感受的特質,一旦遇上挫折,隨時訴諸暴力。
袁:社會上一旦出現兇殘的殺人、肢解案,犯案者往往被判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這到底是什麼?
何:人格障礙共有三大類,反社會型正屬於B類,病人情緒化及衝動,和邊緣型屬同一範疇。它包括以下徵狀:
◆做事衝動:不考慮後果,做了再算
◆為人自我:自己快樂最重要,不顧他人感受,甚至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他人痛苦身上
◆易發脾氣:遇上困難多以暴力解決。先是語言暴力,甚至演變成身體暴力;認為傷害他人沒什麼大不了
◆人際關係短暫:因為常常利用他人,不顧別人感受,難以交上朋友
◆難以從錯誤中學習:犯錯後即使受罰也難以改進,重複犯錯;即使被多次收監,也不知道、不認為自己做錯
易怒暴力 自我衝動 不知道錯
袁:反社會人格障礙,如何診斷?
何:如同大部分精神病,無法透過抽血、腦部掃描確診;需要靠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患者面談,評估徵狀、行為及背後動機,是否符合病症定義。
袁:臨牀診症時,是否常遇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
何:我遇上這一類病人多數是犯人,法官要求為他們撰寫精神科報告。法庭上,法官發現一些犯人重複犯案,懷疑他們或患有偷竊癖、人格障礙,便會要求精神料醫生為犯人做一個精神報告。
袁: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因犯罪被囚禁。之後如何跟進?
何:視乎病情嚴重程度,或需接受心理治療,例如本身性格衝動,便需學習如何控制情緒;不同研究顯示,這或有助改變行為想法,但不能根治整個病症。另外,處方適量抗抑鬱藥物,也有助控制衝動行為。
20歲後性格難再改變
袁:其他人格障礙,又如何治療?
何:每個病人、每種人格障礙,針對不同徵狀,治療方案也不相同。藥物只能改善部分徵狀,最常用是心理治療,但每人效果不一樣。
性格大約於18至20歲時成型,之後想改變,需要漫長的時間,難以僅透過一兩次心理輔導,便改變患者的性格,藥物也只能減輕部分徵狀。
袁:身邊人行為怪異、衝動或緊張,擔心他們有人格障礙,如何是好?
何:每個人的性格或多或少也有缺陷,不會100%完美,不用過於緊張。但如果他們的行為,嚴重影響生活及他人,應建議他們諮詢醫生,判斷是否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疑問
【明報專訊】‧疑問一:近來,社會上有些人行為激進,是否人格障礙?
何:不能只靠單一行為判斷是否人格障礙,需要深入了解背後原因、其他行為及徵狀。
‧疑問二:人格障礙患者,可對身邊人構成危險?
何:視乎是哪種人格障礙,例如反社會型人格患者,較易發脾氣和施行暴力,危險性較高。但大部分人格障礙患者不會對身邊人構成重大危險。
‧疑問三:人格障礙是否遺傳?
何:外國不少研究指出,人格障礙或會遺傳。但環境因素、個人成長背景也影響深遠,在充滿暴力家庭成長的小朋友,成長後或會較暴戾。
‧疑問四:有沒有預防方法?
何:人格障礙要待18歲成年後,性格差不多定型,醫生才可以斷症。但在18歲以前,發現小朋友有性格問題或奇怪行為,就盡早處理;趁性格發展未成熟,接受輔導,希望防止演變成嚴重問題。例如小朋友𠝹手,是邊緣人格障礙的徵狀,了解小朋友𠝹手的原因,尋求解決方法,希望解除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