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陳雲 - 經濟轉型,要靠自己

am730   轉角專欄     2012年07月24日

目前香港經濟增長,集中在金融、地產、專業服務、旅遊及零售,大部分的利益被大集團及物業持有人取去,不能裨益大眾,中游的工業及下游的小商店及個人服務業被高地租障礙,不斷萎縮。

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是無法與大陸融合的,必須籌謀自己的產業整全性及整體人才培養制度,無法依賴大陸。香港的經濟轉型的內容,包括高科技(如資訊科技、生物化學、醫療等)、高級成衣、本土經濟(如中小商舖)、農業、漁業、優閒服務(釣魚、潛水、郊區旅館等)。由於地價受到政府控制,香港的經濟轉型也必須靠政府主導,提供地價、稅務及人才培養的支援。例如保存工業大廈,在改造之後出租,將公共房屋設在工業區旁邊等。

九七之後,北京提供的經濟合作機會(所謂中央「送大禮」),利益幾乎全部由金融集團、地產財閥及連鎖店集團截留,小市民無法得益。例如CEPA、人民幣離岸服務,內地企業來港上市等,得益的是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服務業例如會計師、律師。CEPA支援的專業輸出,如專業人士如會計師、律師、醫生北上謀生,只是令香港流失稅收——港人在大陸工作超越一百二十八日需繳交高昂的大陸入息稅、流失人才,並且在大陸專業人士學會香港知識之後,謀求更廉價的人才替代,「教曉徒弟無師父」,甚至組成專業聯盟或行業壁壘,排擠香港人參與。

北京的所謂「送大禮」,確實令香港金融更多元化,但香港的實體產業,如處於高端的高科技、精密工業和處於低端的漁農業等,中央是沒有辦法出手挽救的。香港政府無所作為,北京只能加強金融合作的「大禮」,裨益的也是金融集團,與小市民無緣。

二〇〇三年之後的內地個人遊,所謂「自由行」,主要購買名牌手袋、珠寶及奶粉、藥物等產品,大多數是舶來品,本地零售分到的利潤有限。大陸遊客在購物範圍之外的消費,異常吝嗇,並無在消閒娛樂、精緻飲食等方面消費,大陸客反而用粗獷喧鬧的行為,干擾港人的日常生活秩序,而且排擠了歐美日韓新馬泰等遊客,令香港遊客來源趨向單一化。

目前大陸客已佔香港的境外遊客六成,然而〇三年至今,他們的旅遊行為不變,仍是以短期停留及清單式的迅速購物為主。此外,由於他們很多用陸路來港,並無繳交額外稅款(如機場稅),香港也不開徵銷售稅,政府為大陸客撥備的基建損耗成本(如公共設施損耗)和緊急醫療成本,無從收回。自由行是香港的賠本生意,若非如此,大陸水貨客焉能滿載而歸?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