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李怡 - 推行國民教育將帶來災難性社會後果

香港蘋果日報    蘋論    2012年7月27日

在民調顯示有52%的市民認為應該擱置、只有12%的人支持如期推行國民教育課程之下,政府仍一意孤行,親共人士仍然力挺,除了說明這是中央交帶的政治任務之外,還能有甚麼解釋?

去年諮詢剛出台時,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58日在他的微博上說(原文):「關於香港中小學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有人說是『洗腦』,但看看美、法等西方國家這方面的制度,就會看到這種必要的洗腦是一種 『國際慣例』;有人說要培養中小學生的批判意識,但國際社會通常做法是在大學培養批判思維意識,而不是中小學;有人說德育及國民教育不要聽中央政府的,但那還叫國民教育嗎?」

儘管這段微博很快就刪除,但郝鐵川和中共官方從無否定這段話。因此,你怎麼相信教育局長會偷偷摸摸一天來回去北京是作禮節拜會呢?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他是去「聽中央政府的」啦。

在民情洶湧、大規模示威將臨的情況下,教育局長吳克儉居然可以龜縮一星期,連見見中學生、家長談談都不敢,這算是甚麼教育局長?除了在中學生面前說不出強推國民教育的真正原因就是「聽中央政府的」之外,還有甚麼要龜縮的理由?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說,國民教育去年經4個月諮詢,社會普遍接受和支持,若不推行會令社會失望。實際上,諮詢期是在5月至9月,正是學校考試和放暑假期間,選這段期間作短暫諮詢,就含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諮詢活動也沒有公開,更沒有傳媒參與,有參加過的教師打電話到電台,說大部份參加者都是反對設國民教育課的。林鄭的「社會普遍接受和支持」有甚麼數據?「社會失望」是否其實是中央失望?

港區人大譚惠珠說,所有國家和地區政府都有責任推行國民教育。這兩天在電台烽煙節目中,有從美國、澳洲、挪威打來的電話,都說當地中小學沒有國民教育這個科目。郝鐵川和其他學舌者說西方也有,那麼是否可以告訴市民,甚麼國家、哪個地區在中小學有國民教育這一科?教的內容是甚麼?

許多國家有設立的,多是公民教育。1985年,港英政府成立公民教育委員會,1996年,教育署經10年檢討,完成一本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以人權、民主、法治、民族及全球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五個焦點,其論據是香港應培育學生的「多元身份」,而國民身份只是多元身份的其中一個。回歸後,港府扭轉公民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改為國民教育,以培育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為主軸,終於拋出了德育及國民教育這隻怪獸。

公民教育與國民教育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教育是以世界公民的視野,探討社會上個人的權利與義務,處身任何社會都應有的公民道德操守;它貫徹人權、民主、法治、自由等普世價值;至於國民身份,則以國家憲法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而得到認同。

香港要推行的國民教育,卻以個人對國家的「愛」,對國家的發展和成就感到「自豪」,即以「感情」而不是以「理性」去尋求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情」是非理性的、非道德的,感情不可以量度,不能作為判斷是非對錯的準則,最殘暴的行為往往是在「愛」的名義下產生的。鼓吹「爱国主義」的社會不可能發展成公民社會。

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去年由一批組織「學民思潮」的中學生發起,在剛公佈的文憑試成績中,幾位學民思潮的成員都取得驕人成績。此外,有兩位狀元也公開表示反對推行國民教育。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過去沒有推行國民教育的香港,與推行逾60年「爱国教育」的中國大陸,人民普遍的道德和公民素質的巨大差異,我們就知道推行國民教育將會造成災難性的社會後果。反對國民教育所爭的不僅是一個課程、一個教育環節,而是有關香港將會衍變成一個怎樣的社會。

因此,明天的示威,不是僅僅關係學生、家長、教師的事,而是每一個市民的事。反對國民教育示威,就是對學生和市民的極重要的公民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