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岑逸飛 - 人生三道茶

生命通識   2016年2月11日

一部《天龍八部》,讓更多人知道南詔國和大理國,但小說是文學創作,史實中的南詔國與大理國是另一回事。大理在雲南的蒼山、洱海沿岸,一向處於封閉自守的狀態,到漢武帝開疆拓地,征服滇王,才被正式納入漢王朝版圖。到了唐宋時期,這地區才先後建立南詔和大理兩個地方政權。

南詔國屬烏蠻,八世紀在唐代崛起,跟着先後又出現過長和、天興、義寧等過渡性政權,然後白蠻段思平佔盡天時地利,建立大理國,一直稱臣於宋。其後忽必烈率蒙古鐵騎由青藏高原南下,攻入大理,大理遂亡國。1956年中共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至今,白族前身是白蠻。白蠻在漢晉時期叫棘人,他們崇尚白色,故稱「白」族,今日人口三百多萬,說的是白語,但無文字。

來到大理,一定要試飲他們的「三道茶」,他們稱為「紹道兆」。頭道茶是苦茶,又稱「烤茶」或「百斗茶」,其實是一杯濃普洱,可以止渴生津,消除疲勞。

第二道茶是甜茶,普洱加上紅糖和核桃肉,希望飲後能提神補氣,神清氣爽。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普洱加了一匙蜂蜜,少許薑片,三數粒花椒,據說是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不過筆者飲後,覺得甜膩膩的,蜂蜜之味已奪去其他各味。

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最早見於明代徐霞客的《滇遊日記》。這習俗始於佛教傳入大理,香客在佛寺飲茶止渴,茶道融入人生哲學的寄託,「三道茶」是告誡子孫先苦後甜,先勤勞才有幸福,而「回味茶」則是人生的總結,老年時細味人生。

人生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作為對年輕人勸勉的人生哲理固然有其深意,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立業,先要吃苦,是取得成功的上上之策。但實際的人生,第一道茶應該是甜的,人一生下來無憂無慮,嬰孩時期是一生最快活的時刻,往後活下去,一定愈活愈苦。年輕人的多愁善感,所謂「苦」也是自以為愁的傷春悲秋,根本尚未真正體會「苦」。情況一如辛棄疾寫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作愁。」少年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的滋味;總喜歡登上高樓,像一般文人一樣,為了作一首新詞,沒有愁也勉強自己進入一片悲愁氣氛。這是第一道茶。

進入人生第二階段,第二道茶可不是甜的:「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總之百般滋味在心頭,不說也吧!這道茶,可說是「百味茶」,這是藥茶,用中藥百部草加上五味子和花茶沖泡,但不是真的有「百味」,筆者是取其名而已。

第三道茶,當然是回味茶,但不是白族那種甜苦麻辣的蜂蜜茶。我相信各有所取。佛家講茶禪一味,於一味之中感悟萬象,百味原為一味,一味緣於百味,因此普洱、壽眉、鐵觀音、龍井等等,各有所好。我呢,也許是選苦丁茶吧,希望活到最後,能夠苦後回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