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陳電鋸 - 以異鄉狀態存在的香港小說《13.67》

時令讀物   星期日生活   2015222

1367》作者陳浩基

【明報專訊】如果我說 《1367》 是二○一四年由香港人寫最成功的小說,很多人會反對,因為沒有太多香港人知道它的出版,亦沒有幾個香港人認識此書的作者陳浩基。

陳浩基不是二○一四年寫銷量第一愛情小說的那位區議員,他的作品也不是版權動輒以數百萬港幣賣給電影公司的「高登文學」。他只是位在香港主力寫非主流文學類型的作家。這些低調地為香港文壇付出的作家,通常都會像電視劇裏的那些三四線演員那樣被主角的鋒頭蓋過。

他的作品至今都由台灣出版社出版,再像回力鏢那樣少量銷回香港。

他的發迹地也是台灣。他在2011年以作品《遺忘.刑警》勇奪台灣皇冠出版社主辦的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這個華文最具代表性的本格派推理小說獎已辦了四屆,陳浩基是唯一奪獎的香港人。

以香港為背景的《遺忘.刑警》之後,陳浩基仍舊努力寫作,推出不少混合其他類型元素的小說,但作品主線始終仍是他所醉心的本格派推理。

一直至2014年的《1367》,他的作品出現重大變革。

揭露現實的社會派作品

沒錯《1367》仍是一本強調詭計、解謎、破案的本格派推理小說,但將《1367》說成是本格派推理小說,這亦可算是本格派推理常見的「敍述性詭計」。

1367》是一本時間倒敍的中篇小說合集,故事可以獨立閱讀,但故事和故事之間有極為微妙的關係。將這本小說的單一故事獨立抽出來閱讀,的確是非常精彩的本格推理,但當這一群故事聚在一起,形成這本《1367》,卻竟然精巧地組合成一部揭露社會現實的社會派作品。而它要探討的社會問題,就是近日備受爭議的一群人:警察。

篇名的兩組數字,是兩個年份:20131967,正是其中兩個故事的時間點。單單是這兩個年份,可見這作品的社會意味:1967年左派暴動香港警察的身分微妙,2013年警權問題又再升溫。小說的其他時間點都是精心安排的,有警廉衝突高峰的七十年代、經濟騰飛但極度重犯橫行的八十年代、社會大洗牌前夕的後過渡期、回歸前期的冷靜年代……《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吉朋(Edward Gibbon)說,歷史只不過是犯罪的紀錄。如果吉朋所言正確,警察也是歷史的重要角色。要寫《1367》這樣的歷史背景,前期的研究和資料搜集相當重要,由文本可見陳浩基做得一絲不茍,據說他更曾多次向警方索取資料。

陳浩基的《1367》,點出警察在香港不同時空的角色,而貫穿多個故事的主角是由青年一直當差至暮年的主角關振鐸。這個角色在不同年代,由街邊巡警至後期主政刑事情報科,一直秉承他在入職時立下的警察誓詞:毋枉毋徇,一秉至公。

故事時間點——20131967

2014年香港警察人數達兩萬三千人,按人口比例是全球第五名,說香港是警察城市絕不誇張。在警隊這個龐大團體裏,如何不受團隊內的俗流影響,由六、七十年代不「收片」(收保護費)到現在不執行政治任務,一個警察要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談何容易。要在警隊內特立獨行,要麼就是不合群被邊緣化投閒置散甚至被革除,要麼就是能力超卓警隊沒你不行,而故事中的關振鐸,猶幸是屬於後者。

身為島田獎得主的陳浩基,設計的犯罪事件建基於香港歷史大案,結構叫人拍案叫絕,而由關振鐸這個記憶力強而且感覺靈敏的刑警解謎,過程方能為人所信服。故事解謎之後,關振鐸就會開始談警察的價值,這些內容在這個世道非常值得細讀。有一章談到警察沒有執行上級的無理指示,去了救人,關振鐸說警察在記得自己的警察身分之前,要先記得自己「人類」的身分。另一章講到七十年代警廉衝突,廉政公署的受害人問關振鐸何以幫助他這個敵人,不與其他警員同仇敵愾,關振鐸說警察要同仇敵愾的首要條件不是大家穿著同一件制服,而是大家要有共同的理念,秉持公義。在讀到這些文字之時,看見現在「慈母」行徑,動不動出棍出椒,令人不勝唏噓。幾年前警察招募海報,大大隻字的標語還有「維護法紀,終身承諾」,最近一兩年改為「服務為本精益求精」,標語有點像招請餐廳服務生或者大廈保安,受僱原來只為提供某種精益求精的服務。雨傘革命後,警察開始了新一輪的宣傳攻勢,在街上見到警察最新的招募海報,畫面上只有空洞的制服剪影,文句強調警察一起穿同一套制服有共同的理念。沒錯,現在同仇敵愾可能只因為大家是穿起同一套衫而已。這是一個唯命是從的年代。

故事中堅持己見、維護法紀、不盲目聽從上級、效忠市民大眾的關振鐸在2013年已是彌留,最終死去。上一輩警察經過種種衝擊而磨練出來的價值,我亦相信己像故事中的關振鐸那樣一去不返。如果這個故事不是《1367》而是《1467》,那可能是恐怖血腥故事。

寫香港小說獲台灣垂青

1367》這一部以香港為背景,野心極大地書寫香港警察歷史的鉅作,明明是應由香港人去欣賞的,卻竟變成一本針對台灣讀者的作品。對台灣讀者而言甚具異國風情的《1367》,竟然破天荒榮獲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書獎,從來沒有港產作品獲得這項殊榮。這個香港作家為港爭光的故事已是個多月前的事,香港的主流媒體至今仍沒有像「千人食盆菜破健力士世界紀錄」或「香港人投得日本一」之類的新聞那樣寫在港聞版,以陳浩基為關鍵字在慧科搜尋器找香港新聞,只找到《明報》和《信報》共三篇書評和訪問。也許在香港當個推理小說作家,無論你是獲獎無數,還是失敗潦倒,都像是宿命那樣只會成為不存在於這個城市的異鄉人。可惜的是,《1367》亦只會繼續地以異鄉小說的狀態存在,因為它的版權已賣至歐亞多國,即將推出七國不同語言版本。陳浩基的下一部作品亦即將推出,更要與另一位島田獎得獎者寵物先生合著。這極有可能是另一本得獎大熱作品,但仍是「理所當然」地在台灣出版。一切只怪香港這座怪誕城原來可以孕育出世界第一流的推理小說,但卻只有寥寥可數的推理小說讀者。

文 陳電鋸
編輯 高卓怡

1 則留言:

  1. "看見現在「慈母」行徑,動不動出棍出椒,令人不聲[勝]唏噓。"

    看到香港警察的沈淪, 除了唏噓, 還可以說其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