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馮睎乾 - 香港誰該自殺?

香港蘋果日報   2016年3月13日

熱愛生命的人,總說「死不能解決問題」,故堅決反對自殺。恕我不敢苟同。今日香港,死有時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只要死的是特首梁振英,及一眾助紂為虐的暴吏和議員。我不是開玩笑。學童接二連三輕生,博學的吳克儉發表高見,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呼籲學生從多角度看事物。既然吳局長這樣說,我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從多角度看事物,let's think outside the box,可不可以鼓勵特區高官集體自殺呢?

難得吳克儉終於承認教育局責無旁貸,還拋出「五大措施」,蟻民本該感激涕零,但我好衰唔衰去深究是哪「五大」,不禁破涕為笑(恥笑),果然認真就輸了。所謂「五大」是:寫報告、辦研討會、搞講座、成立專責團隊、派知識小錦囊。年青人,不,人的煩惱其實植根於他的存在狀態,此狀態與社會結構息息相關;而今天的社會結構,好比高鐵,根本是官僚興建、人民付款的大白象工程,不同的是社會結構並非實物,無形無相,想拆掉它就更難。吳克儉那類司空見慣的「五大」,表面是解決具體問題,實際是迴避核心問題,所以它的真正作用,就是維持現有千瘡百孔的制度。什麼是核心問題?友人是教育界學者,之前有十多年前線教學經驗,最差和最好的中學都教過,跟我聊起近日的事,現嘗試把我們的討論簡述如下。

昔日的九年教育,如今拖長為十二年;昔日的職業先修學校,如今「升呢」為主流中學。驟眼看來,是整體教育水平提升了──平均學歷更高,「次等」學校消失──但仔細想想,就明白這做法跟商界「整靚盤數」沒有分別。結果是全港學生不問志趣、不論賢愚,個個都慘「被讀書」。讀書不好嗎?好,如果你喜歡讀、有能力讀的話。身為教育學者的友人說:讀書是教育,但教育不限於讀書。以前讀不成書的人,中三可當學徒,但現在什麼行業都講「資歷架構」,有些本來跟讀書考試無關的工作,也要求等同「五科合格或2級」的學歷,於是毅進、副學士等「雞肋課程」就應運而生。大家看出玄機沒有?

沒有的話,再講得白一點。雞肋課程是專門為主流考試失敗者而設的後路,彷彿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是要你做牛做馬,而你一旦把這些路用線連起來,bingo,你就會看到一大個「死」字。為什麼?香港教育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失敗」,根本是為了成全教育局「整靚盤數」的雄圖大計。因材施教,阿媽係女人,教育局會不明白嗎?但既然因材施教,為什麼又不因材評核?白痴和天才考同一個試,而這個試兜口兜面講到明,是用來考天才的,那麼白痴不是去送死嗎?很多沒天份讀書,不,是沒天份考試的人,當然不盡是白痴,但強迫他們考一個先天上處於劣勢的試,結果就只有失敗。

這批教育市場的失敗者,不妥善處理,就會慢慢轉型為勞動市場的失業者──條數就會好核突。此時雞肋課程就以「救世主」姿態下凡,像浸禮一樣,先要你付錢洗濕個頭,再踢你入教,要你日夜查經,用單一價值觀洗你腦,讓你相信以後一輩子做牛做馬,都是通往羅馬的必經之路,是「神」對你一番好意的考驗。實情如何?不用畫出腸了。友人語重心長地說:今天的香港教育,不論本意如何,結果一定是保障了既得利益者如今所有的一切優勢,因為整個教育的評核標準都是向有錢人傾斜的。他舉了一例:之前他在香港某貴族名校任教英文,見學生中一時已有外籍老師指導英文演說,估計他們即使在中一考DSE英文科,大部分學生已至少可得4級,相比起他曾經任教的平民學校,教學資源和環境簡直有雲泥之別。

自殺或想自殺的人,我也認識幾個。他們不是脆弱,而是敏感。心靈高度敏感的人,往往比平常人更分明地感受到現實的殘酷,我甚至認為他們比平常人更勇敢,因為他們有勇氣直視世界更真實也更悲哀的一面。「多角度看事物」的話,真正需要輔導的不是學生或老師,而是沒有正視核心問題的政府。如果政府官僚拒絕改變,自殺吧。老子早說過:「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權力越大,受罰越重;一死以謝天下,即使不能根治問題,至少大快人心,有抑鬱症的,大概也可不藥而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