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2016年3月20日
近來同事間談到Facebook,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Algorithm。
每個臉書用戶都有不同數量的朋友,瀏覽時,卻並非每個朋友貼出來的東西,你都看得見。為了讓用戶瀏覽經驗更好、逗留的時間更長,臉書的Newsfeed有一條計算程式(Algorithm),決定你在臉書看到什麼,看不到什麼。
你like過的朋友,他們的東西便會較常出現在你的「牆」上。你常點擊、分享哪些文章,那類文章便會經常出現。甚至,你的眼球在某人的帖文上停留了多久,都會記錄在案。訂立程式的人相信,人總是喜歡看自己相信、同意的東西,會停留較久;看到異見,感覺不好,很快便會離開。
有時你發覺,已經很久沒見過某人的消息,以為他已沒用Facebook,用尋找功能找他,卻發現他一直有更新消息,只是沒出現在你的頁面。因為你已很久沒like過其消息,「程式」認為你對他沒興趣。
這個看似隨機,其實精心計算的平台,主宰你能接收的訊息。很多人看新聞,只在臉書裏看,朋友控制了你的新聞來源。同聲同氣的人,只看到彼此分享的訊息,不斷從朋友中聽到自己的回聲,把這些聲音放大,聽不到其他人的言論。
幾個月前,阿拉伯之春的推手戈寧(Wael
Ghonim)在TED演講中公開懺悔,他在臉書發起革命,推翻政權,埃及民眾卻因臉書變得兩極化,互相仇恨,最終撕裂社會。沉迷臉書的人,不能不察。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