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3日
上回寫過初中中文科,文言文閱讀理解題目艱深,以下是例子: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賈誼《過秦論》)
這是中二的考卷,沒有全篇文章,沒有上文下理,只有這些句子。題目問,句子裡的「因」字是何意思。
莫說中二學生,由我來猜也猜不中。第一題的答案是「於是、就」;第二題我猜是沿着,原來是「憑藉」。
新高中中文科,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非死記硬背。其中尤其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無論白話文和文言文都是。一開始,文憑試課程沒有範文,學生要理解從沒見過的文章,回答問題。施行不過幾年,又加入範文,但佔分比例仍然很低。
以上題目,我想連中文科老師都沒把握,何况初中生。結果,學生要從不同句子中綜合「因」字有幾多種意思,全背下來。下次再見到,希望能找到答案。
當初沒替孩子報讀國際學校,是希望下一代學懂中文,學懂中國文化。初中中文科的課文,都是好文章,《差不多先生》、《習慣說》、《曾子殺豬》教學生做人道理;《木蘭辭》、《燕詩》,文句鏗鏘,是中國詩詞的入門;《背影》裡有親情,能感染少年的心。
初中生讀好這些範文,懂得欣賞中國文學之美,往後再進深,讀魯迅、莊子……文學世界如此廣闊,有興趣何愁培養不出閱讀能力?
我們那一代都是這樣學會中文的,很少人覺得中文科艱難,要去補習。但在新課程下,不合理的要求令中文科變得可怕,連對中文的興趣也沒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