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1月24日
世界上所有的政經界領袖,沒有一個人不認為青少年是未來、是希望的。即使大魔頭毛澤東,也說過廣被引用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柢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年輕人的特點是甚麼?是滿腔熱忱,追求真理,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不考慮個人得失;但缺乏經驗和見識,往往莽撞而碰壁。國學大師牟宗三說:「三十歲以前不相信社會主義是沒出息,四十歲後你還相信社會主義,你就是無見識。」羅素也說過類似的話。「沒出息」的意思是,若年輕人早早就非常現實,不願冒險,怕損失,面對社會的不公義、不平等無動於衷,沒有對理想的追求,就不可能有激情,有奮鬥,有推動社會進步的意向,在日後的歲月也只能安分守己,不會有甚麼出息。「無見識」的意思是,當你年事漸長,了解社會現實之後,倘若你仍然相信社會主義追求的分配平等的理想,就會落入奧威爾所說的「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的巢臼,是為「無見識」。
儘管所有政治人物都肯定年輕人的熱情,但不同政治體制就會有不同的青年政策。專權政治往往會利用年輕人的熱情、追求理想而缺乏見識的一面,或通過洗腦式的意識形態宣傳灌輸,或樹立一個讓年輕人盲目崇拜的領袖偶像,再配合強調紀律、服從的軍事思維或訓練去加以操控,組織起一批沒有獨立思考而在意識形態帶領下一味服從的青少年軍,去執行殘酷的非理性鬥爭任務。納粹的黨衞軍,蘇共和許多共產政權的青年軍訓,中共文革時的紅衞兵,以及赤柬少年軍,都是獨裁政權推行軍權主義,利用青少年去鬥爭無辜者的手段。青少年由無知而產生的非人性殘暴,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為了實現偉大理想,正如正常人要殺人總不免有良心的掙扎,但劊子手殺人則為了「正法」,一個個殺來毫無罪疚感。紅衞兵鬥爭自己曾經尊敬的教師或父母,也是為了「追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而一臉正義。專權政治的青年政策要貫徹的是單一「理想」的追求,過去是社會主義,現在是愛國主義即國家主義,而嚴厲反對的是每一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多元探索。
民主體制和現代文明國家的青年政策,則強調主政者要與年輕人溝通,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和要求,也讓年輕人了解現實的運作和實現理想的階段性。既在政策上給年輕人機會,又讓年輕人增長見識。文明社會鼓勵年輕人冒險,而不主張年輕人保守,因為他們沒有家室、子女、房貸的負擔和現實壓力。十九世紀美國一位著名演說家Henry W. Beecher
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一個國家的年輕人保守,這個國家就敲起了喪鐘。」
沒有經驗既是年輕人的缺點,也是他們的強項。成年人會知道達成某種事情很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年輕人沒有這個負擔。馬丁.路德.金帶領罷乘運動,不過二十六歲;比爾.蓋茨二十歲創立微軟公司;朱克伯格十九歲建立facebook。巴基斯坦十六歲的馬拉拉為爭取婦女受教育,在上學途中遭暗殺,一度危殆,康復後仍每天站出來要求改變。
當梁振英批評《學苑》的「民族自決論」,筆者想到的是,幸而有《學苑》這樣的聲音,否則面對香港這幾年的文明崩解、政治淪落、謊言遍地,如果沒有年輕人發出這種聲音才可怕,因為年輕人的保守等於敲響我們這個城市的喪鐘。
佔領運動期間,羅范椒芬說,近日移民外國的人多了,原因是「怕了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他們日後當權,香港不知會變成怎樣;梁愛詩表示不放心將香港交給年輕人。陳佐洱怪罪香港教育培養出「苦瓜毒豆」。梁振英施政報告說要撥巨資支持中小學到大陸交流學習每年至少一次,又由駐港部隊協助建立封閉運作的青年軍。他們都迷信自上而下的洗腦教育。掌權者的一切青年政策的動作,都朝向軍權國家的統一思想、統一(軍事)行動的黨衞軍、紅衞兵的方向。他們抱怨年輕人,如同魯迅《風波》中的九斤老太,慨嘆「一代不如一代」。差不多一百年了,世界已進入年輕人創新並不再服從權威的時代了,軍權主義是一定會成為過去的。任何政治力量,若不能與年輕人溝通,就只會遇到持續無休止的抗爭,或在死氣沉沉中敗亡。(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