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2015年6月14日
香港2017年特首選舉安排近來再度激發爭論。本週稍後,香港立法會將表決中國政府提出的選舉方案。該方案極富爭議,觸發去年秋天的「雨傘運動」,導致香港數個主要社區長期為抗爭者佔領。
中國政府提議香港特首候選人要由當局操控的提名委員會預先篩選。香港民主派人士表示,這種審查制度摧毀了北京對香港人的承諾:香港特首將由普選產生。
北京訴諸「一國兩制」來替其立場辯解:示意香港有獨特之處,但又假裝香港不過是大陸屬下的一個直轄市。但是,香港與大陸的兩套制度差異太大,無法同屬一國;兩者的關係必須重新界定。
英國1997年將香港交給北京時,香港已經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超過150年。在此期間,中國大陸經歷了短暫的民國統治,以及較長時間的共產政權統治。大陸除了經歷諸多政治變遷外,還摒棄了正統宗教習俗、正體中文,以及古雅的地方華語,例如粵語。但是,在香港,這些文化資產得到保存,甚至獲得滋養。
香港政權易手近二十年後,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差異遠非只是趣緻的地方差異:兩套文化其實是競逐華人身份代表地位的對手。相對於中國大陸的文化,香港現今的文化不但比較現代,而且更接近真正的華人特質,也就是更植根於古老的華夏傳統。
這種情況加上香港已經享有相對自主權,在政治上有重大意義。雖然香港名義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中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它實際上更像與大陸締結邦聯關係的一個實體。事實上,香港與中國大陸未來正是應該這樣互相看待:大家都是正式的中華邦聯中的平等成員,而這邦聯的成員還包括澳門和台灣。
香港的獨特之處與英國的殖民統治大有關係。1925-1926年,廣州爆發長期罷工,事件在香港吸引了超過25萬名支持者。當時的香港總督金文泰認識到,防禦型愛國主義(defensive
patriotism)可能促使香港人與他們在大陸的華人同胞聯繫起來。為避免這種情況,金文泰引進政策,培育本地傳統文化──例如聘請前清官員和學者(他們在中華民國變成了過氣人物),到香港新設的官校和大學教授中文經典。
共產黨1949年控制中國之後,香港這種文化復興政策變得更加明顯。除英語外,香港的殖民政府在官方場合傾向使用粵語(而非普通話、客家話或潮州話),將粵語從市井語言提升至學校語言,然後更在法院和議會使用。當局也保存華人宗教和傳統習俗,向外國遊客宣傳它們代表古老的中國。
在此同時,大陸人口大量湧入香港。根據某些統計,1945至1953年間,香港人口從約60萬增至逾200萬,並且隨著共產中國推行集體化政策而繼續增長。相當一部分逃往香港的難民來自上海、寧波、北京和天津,而這些城市當年在商業、教育、藝術和大眾娛樂方面比香港前衛。他們為香港非常傳統的廣東文化引入現代性,而他們也發現,香港的新聞自由和大致開放的文化是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的安全港。到了1970年代,也就是中國人大逃港產生的經濟衝擊大致平息之後,族群混集在香港孕育出獨特的文化產品,例如功夫片。
這種獨特的文化身份,以及香港在英治期間取得的實然自治權,在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中獲得承認和保護;該聲明界定了香港1997年政權移交的條件和香港此後50年的地位。《中英聯合聲明》要求為香港制定《基本法》,這是香港的準憲法,將「一國兩制」這概念化為法律條文,規定行政長官最終「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
但是,「一國兩制」名不副實,是一種公開的計謀。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獲正式承認為一個國家,在聯合國有席位,甚至在安理會有否決權,但它配不上「人民共和國」這名稱。這個國家沒有民主,憲政只是名義上的,而且不保障人權。它試圖建立一個單一中國文化的民族共和國,但這種嘗試已脫離常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其說是一個有實質內容的共和國,不如說是一個表達願望的概念:它是中國共產黨推銷的一個政治構想,是一種控制手段和賦予政權合法性(legitimacy)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黨國(party-state),不是一個民族國家。
反而香港有國家的若干特徵。香港有自己的護照、自己的貨幣、自己的貨幣儲備、自己的海關制度,以及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些國際機構,例如世界貿易組織,視香港為獨立的成員,與中國並無從屬關係。連北京有時也將香港當成另一個國家:中國大陸有關投資的法律將香港投資者視為外資,中國政府的年度統計也將來自香港的投資視為外資。
文藝復興時期的漢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是建構現代歐洲國家的基礎,同樣道理,香港現今的準國家狀態最好是理解為通往中華邦聯的過渡狀態。
這構想並非表面看來那麼不切實際。香港是中國歷史上首個藉著與北京締結契約(《基本法》)、得到重大自治權的地方政府。不過,這契約2047年便將屆滿,而香港和中國很快將必須為此後的安排重新談判。香港的經濟活力有賴穩定和可預測的投資環境,而許多按揭和財務安排為期長達30年;也就是說,這些契約的基本變數最遲必須在2017年確定。
北京不會簡單地替《基本法》續期:按照當局的原本構想,50年的期限是一種試驗期。但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不能在2047年全面接管香港。近年來,北京半公開、半秘密地日益控制香港的高官、資本、地產、主流傳媒和大學行政機關。但它不能毫無保留地控制香港,因為這會破壞香港的關鍵信譽:法治之下暢順運作的國際金融中心。
北京目前不願授予香港更多民主自由,因為它害怕這會鼓勵香港人有朝一日要求徹底的自主。因此,與其繼續在民主問題上僵持不下,還不如直接處理根本的主權問題,而建立正式的中華邦聯,將能解除北京失去香港的擔憂:中國將不會因為香港獨立而失去這地方。
主權問題解決之後,各方便能比較冷靜地討論中華邦聯各成員適合什麼政治制度。屆時這種辯論涉及的利害將小一些,而香港將有較大的機會得到合適的民主制度。
建立中華邦聯對中國也是好事。它能幫助北京解決香港問題,而且還可以解決台灣問題。而因為邦聯中各成員可以有自己的管治制度,香港邁向民主不代表大陸也必須邁向民主。容許香港按照香港人的意願發展,也有助中國政府維持中國大陸的既有制度。
(陳雲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復興會創辦人;翻譯:Vi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