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8月22日
一位專跑醫療新聞的記者朋友曾經告訴我一件事,今天很想寫出來。這位朋友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很多醫生。某天,和她飯敍聊天,她說:「我終於明白,點解有啲醫生常常黑臉、又會鬧病人。」此話何解?原來,她認識一位醫生朋友,讀書時是會考9優狀元,「考到狀元當然讀醫,唔通走去讀哲學、歷史?」這位狀元覺得反正醫生是很好的職業,沒多細想,就順理成章入讀醫學院。
畢業後,狀元做了醫生。工作下來,每日流水作業式診症,日日對着苦瓜臉的病人,他開始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這種生活,然則醫生的薪金倒還不錯,轉行太大代價,似乎不太可能,於是他設定真正享受生活是在放工之後,工作,就循例吧,遇上心情不好的時候,朋友說:「就對病人黑臉、冷冰冰囉。」
今年文憑試有12名狀元,8人讀醫,比例甚高,我相信他們都有志於懸壺濟世。香港的確有很多好醫生,有醫術有愛心,但事實上我們也不時碰到診症馬虎的醫生。這班狀元是未來的生力軍,他們說要「回饋社會、服務社會」,我讚賞,但也想提他們……
「服務」這兩個字易講難做,特別在公營醫療體系,工時長、壓力大,人手不足,堆積如山的病人和病歷,流水作業般診症就像在生產線上不斷重複,還有辦公室政治,不是真正有heart就很難做好這份工。而且,醫生不單是一份工,更需要對病人的關懷。花長輪候時間看公立醫院的很多都是基層市民、公公婆婆,希望這班未來的醫生們明白,很多病人是等了半年、一年,才能見到你幾分鐘。因此,請盡量給病人多點關心、多點正能量,不要黑臉、放下冷漠,就功德無量。希望十年、二十年後,你們仍不忘今天決定行醫的初衷,仍能實踐橫匾上「仁心仁術」那四個字。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