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埔龍尾人工沙灘項目,可說齊集近年基建工程的典型弊病——不盡不實的環評報告、與民意相違的假諮詢、少數發展商得益卻損害全民公有的天然生態資產;這項即使向錢看亦是經濟效益成疑的大白象工程,07年以來已成功闖過環諮會、城規會、立法會,獲撥款逾2億元開展,並於剛過去的周五完成招標,下月即會動工。
幸運是一群熱心市民和自然愛好者沒有袖手旁觀,環評報告刻意貶低龍尾生態價值,就自行組織民間考察隊,證實約200米海岸線內有逾200種海岸生物活動,瀕危及高保育價值者十多種;自行做生態調查報告提交環保署,比政府花百萬顧問費的環評更詳實可信;自行搞導賞團,讓市民大眾都認識龍尾自然生態之好。數年來屢敗屢戰,到了最後關頭,上周齊齊攜同海岸生物的照片到政總,「帶龍尾生物去遊行」。魚蝦蟹不能發聲,唯有靠人幫忙維權。在愛護香港這片土地上,市民總是比政府更盡心落力。
龍尾灘 |
龍尾灘對上有不少村屋 |
「感謝愛護自然、視香港為家的年輕朋友,他們的行動喚醒了我和很多市民,令我們注意到龍尾人工海灘這個毫無需要的工程,以及它造成的不必要傷害。」梁振英的環保智囊、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撰文如是說。如果實在只是上屆政府一意孤行遺下的「蘇州屎」,今天收回,理應為時未晚。然而直至上周五政府仍然企硬,稱工程已規劃多年,通過生態、運輸、規劃及撥款審議,當地社區和大埔區議會亦對泳灘計劃抱有熱切期望云云。
上周三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意見調查,問及「你最希望龍尾海灘成為?」72%觀眾希望「維持不變」,16%支持民間的「生態泳池」方案,只有12%想要「人工沙灘」。民意清晰,唯當權者視而不見。在龍尾海岸被摧毁得不明不白之前,記者隨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的網友前往一遊,記下自然美景的點滴。
海岸生物上佳孕育場
龍尾交通便利,從大尾督燒烤場步行兩三分鐘即達。東邊是大尾督保育區,西邊是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汀角紅樹林帶,恰好是這泥灘沒受任何保護。看上去毫不起眼,潮漲時更被完全淹沒,然而特殊的水文地理令這200米的海岸物種雲集,熱鬧非常。
吐露港本已是內港,龍尾更被三門仔、馬屎洲及船灣淡水湖包圍,是內港中之內灣,水流微弱,是海岸生物的上佳孕育場;灣兩邊以一個渠口及源自八仙嶺的蘆慈河口為界,鹹淡水混合,有機物豐富,粗幼沙石均在此沉積,形成多樣化的生境,卻是混濁不宜游泳。「香港好多靚沙灘在西貢、港島南,對出都是大片開揚海域,才會水清沙幼。天然的水流地理造成這裏是泥灘,夾硬鋪沙是無用的,黃金海岸的沙都不斷流失,水質也很差;這裏若鋪了沙,河口沉積物一樣會繼續來,不時要清理、補上沙粒,後續成本非常高。」Derek說。
部分原居民支持改建,聲稱龍尾昔日也是沙灘,興建船灣淡水湖時沙粒被挖走才變成今天模樣;惟網友翻查1963年航空照片,證實建湖前龍尾亦是泥灘,消失的沙灘是在大尾督水上活動中心位置。
泳季43%時間水質欠佳
整個項目最令人費解的是選址在水質不宜游泳的地方進行,改建成沙灘後亦可能得物無所用。全港約四成紅潮發生在吐露港內,環保署在2007年3至9月的泳季期間,數據顯示龍尾有38%時間水質極差,43%時間水質欠佳,2008年或因反對聲音太烈,竟不再公開龍尾的水質報告。
不過,按民間自行監察,因龍尾一帶近年居民及遊人遞增,水質每况愈下;環保觸覺上月最新抽查海水樣本,驗出大腸桿菌含量超出國際標準26倍,每千名泳客便有15人可能因此染病或出紅疹。雖然政府稱會改善村屋排污系統,但預料工程後水質極差的日子亦高達14%,意味每周可能有一天要封灘。
龍尾水質混濁,還來自三門仔、鹽田仔魚排的漁業廢水(包括魚糞及魚糧殘渣等),網友亦考據出龍尾對出海面舊日曾有約2平方公里的泥石傾卸區,未知會否釋放重金屬或其他有毒物質。加上家用廢水,被困於水流緩慢的內港之中,「鼓勵人喺度游水簡直不負責任」。
龍尾灘常見浪花打起一層白泡沫,加上啡黃泥水,Derek戲稱之為cappuccino;泡沫代表水中有機物含量高,何謂有機物?當然少不了附近村民的排泄物、餐廳廢水裏的食物和禽畜碎屑啦…… |
食物豐富生物宜居地
水至清則無魚,說龍尾水質差只是對人類而言,對海岸生物卻是食物豐富的宜居地。「我哋講的污糟嘢,其實滋生營養物畀浮游生物食,浮游生物又為魚蝦蟹提供食糧,細的魚蝦蟹再吸引大的,一環扣一環。」另外,一些生物只能在河口鹹淡水交集處繁殖,配合龍尾的平穩水流孕育幼體;河口地質多樣,沙泥石塊粗幼混雜,適合多種不同喜好的生物挖洞為家,潮退時隨便掀開一塊石頭,都附着一堆蠔殼,軟體生物、管蟲、海葵等,依附亂石居住。
潮汐漲退時間隨季節不同,夏季日間潮退,冬季則在晚間。潮退時近岸50米的地帶都很淺水,部分凹陷位置形式潮池,困住了海岸生物在小水灘裏,很易觀察和拍攝。
海岸生物逐隻睇
夜光藻--現時十月,水退時間在夜晚凌晨三四點,簡單帶支燈就可以去看。夜裏有夜裏的精彩,遇到藍藍綠綠閃爍不定的一團光,別怕!不是見鬼,龍尾是夜光藻類的聚集處,這些藻類亦愛生長在水體穩定的內灣,每受海浪拍打刺激,就會發出神秘螢光。
管海馬--瀕危的管海馬也在龍尾生活,被列為國際貿易公約二級受保護動物,與鯨鯊、蘇眉同級。
飛白楓海星--「星疊星」是飛白楓海星Archaster typicus交配的獨特姿勢,經常可見於龍尾灘。海星一般是大量排放精子在水中讓卵子自行受精,但這種飛白楓海星則會由雄性扒在雌性背上,待她排卵時一起排放精子,提高受精成功率。難怪百子千孫成為龍尾最著名的風景,密集得一不小心就會踩中。
紅海星--全港只有龍尾灘有紀錄。
雙斑舌蝦虎魚--政府表示會將三種具重要保育價值的魚類,包括雙斑舌鰕虎魚、乳突鰕虎魚和星點多紀魨搬遷到別處居住,然而這幾種魚的地域性強,一旦建立自己地盤,會奮然驅趕同類,故就算真的找到另一個跟龍尾相類、適宜居住的環境,他們必會跟當地原住的同類互相殘殺,整體數目一樣會減少。
角眼拜佛蟹 |
角眼拜佛蟹--來到龍尾泥灘初覺靜悄悄的,細看就發覺生命力非常旺盛,泥灘遍佈小孔,都是生物的居所。每有人經過,生物覺察到黑影晃動會躲起來,只要站定數分鐘,他們便會再爬出來活動。這種角眼拜佛蟹在龍尾隨處可見,體積只約1cm,一對前鉗是白色的,每6秒就雙鉗並舉的揮舞,狀似拜佛,原來是對同類宣示主權,令其不要來搶地盤覓食。
文 林茵
圖 葉家豪
編輯 李寶瑜
眼中只有商機 打造「港版芭堤雅」
【明報專訊】龍尾改建人工沙灘問題多多,人們都問「咁究竟點解要起?」政府說法是應地區人士要求,因大埔區內沒有泳灘設施。但整個項目沒做過一次像樣的公眾諮詢,按民政事務局提交上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的文件顯示,工程推進近5年來,只諮詢過環諮會、大埔區議會轄下的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民政事務委員會等;擬議工程刊憲時收到的20多份反對意見書,最終或被調解、或由行政長官考慮後「駁回」並授權工程開展。「所謂當地居民支持,其實諮詢來諮詢去都係大埔區議會內一小撮人,當中有委任區議員、鄉事派、跟地產商有關係的人,佢哋梗係贊成;幾年來咁多學者、市民、環團大聲反對,就當聽唔到。」Derek說。
原來發展商近年早在大埔汀角一帶密密插旗,四處都是建設中的別墅屋,是購入丁權重建而成,買家期望建成沙灘後臨海村屋升值,近年已熱炒至千幾萬一幢。會德豐獲批於附近興建水療酒店,另一發展商偉都集團的水療酒店大計亦在申請中。配合李嘉誠捐款10億興建的桐梓觀音像及慈山寺,鄰近的印洲塘、海下灣、香港地質公園等,有人眼中滿是商機,冀將整個區域打造成「港版芭堤雅」。為求體面,濕漉漉的泥灘當然要填平,才能配合陽光與海灘的旅遊想像,思維跟十多年前鋪設屯門黃金海岸泳灘並無二致。
若建首個生態泳池 造價平一半
【明報專訊】保衛龍尾行動有別於一般保育項目,開始時沒有環團支持也非社運人士發起,而是源於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網友之間的討論。「項目推出之前,我哋都唔太知道龍尾生態價值,因為佢好唔起眼,水漲時更乜都睇唔到。」但07年底首次公開的環評報告講到龍尾只有6種潮間生物和24個潮下物種,當地隨處可見的海星、多種蟹類和鰕虎魚都沒有提及,網友認為報告不可信,十多人相約同去考察,首兩晚便找到106種生物(至今找到逾220種)。其後撰寫民間調查報告,開記招、多次遊行、與政府部門周旋,至今數年。
最近論壇網友聯同17個環保團體、建築規劃師等倡議民間方案,設計亞洲首個生態泳池及海岸教育中心,造價比建人工沙灘便宜一半,又可留下天然海岸生態作教學考察用途,政府仍拒絕考慮。Derek認為這種思維非常守舊,「近年龍尾多咗人識,交通又方便,一到假日幾百人喺個泥灘度,好似歡樂天地咁又執嘢、又掘嘢、又摸蜆,將海星當飛鏢咁飛,當然咁樣整死好多生物唔係好事。但真的好多人鍾意嚟玩,我們暑假每星期搞導賞團,次次都爆滿。天然海岸生態遊本來就好有吸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