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汪百達 - 黎智英壓制蘋果工會內情 (附讀後感)

亞洲週刊      二十六卷四十四期 (2012-11-04)

黎智英以一百七十五億台幣出售台灣壹傳媒,創台灣紀錄,卻不願先行結算台灣《蘋果日報》員工年資權益,並要求主管壓抑工會的反彈,避免影響交易。黎智英儘管在政治上強調人權,但他卻侵犯了員工的人權,引爆風暴。

黎智英將台灣壹傳媒出售,以天價一百七十五億新台幣(近六億美元)賣出。對於已屬夕陽產業的紙媒或電視頻道而言,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金額的媒體集團交易。黎智英在台奮鬥十二年左右,卻也滿載超過二百五十億台幣返港。就旁人而言,黎將本求利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但是,就報人而言,黎卻是等而下之的角色,無論是對員工或是讀者而言,黎智英只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如今更跑到美、加等待交易完成,對於員工的要求與保障卻置之一旁,這也引起《蘋果日報》工會的不滿。黎智英唯一的擔心就是工會鬧事,影響交易完成。他在媒體界被視為與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一樣,都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儘管他在政治上強調人權,但他卻侵犯了員工的人權。

據內部人士表示,《蘋果日報》工會希望黎智英出面,就員工年資先行結算,並比照壹電視裁員的資遣模式,由黎在賣出壹傳媒前,將員工應有的權益一併清算,預估這部分大概要七點八億台幣;不過,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已經表明黎智英目前無意付出這筆人事費用,而承接的辜仲諒則表明這筆人事費用為舊老板所應支付,不應該屬於新的經營團隊必須面對的問題。

由於黎智英在完成交易後就退居美、加,對於員工應有的權益遲不表態,已經在壹傳媒內部產生負面作用。黎智英只積極要求平面媒體負責人葉一堅及張嘉聲要壓抑工會的反彈,避免工會鬧事,使新東家在最後階段縮手。只不過張及葉向台籍幹部、《蘋果日報》總編輯馬維敏表達黎的看法時,馬卻明白表示他壓不住內部的反彈聲浪。

事實上,黎智英與辜仲諒的交易早在一年前就陸陸續續地接觸。據了解,黎是主動找辜仲諒希望他入股壹電視,但是,辜對於只當出資股東的興趣不大。黎就轉而希望辜替他找入股壹電視的金主,辜也在他企業界友人中大致徵詢了一遍,得到的答案卻都是雷同,對於純粹出錢而沒有經營權的交易興趣不高。

不願只買虧損電視台

據內部人士表示,在找不到金主入股壹電視後,黎才向辜表明他願意退出經營層,由新東家接手電視經營,從這個階段才有辜家、富邦蔡明忠、元大馬維辰、國泰蔡鎮宇等人先後進入談判的接觸。

但是,買家對於處在嚴重虧損的壹電視基本上沒有太大興趣,黎智英想脫手賠錢貨的計劃觸礁。所有買家對平面媒體這部分反而表達高度的興趣,而這也牽動黎智英對整個包裹賣出壹傳媒的構想。

富邦蔡明忠首先出價

據表示,第一位正式出價要買壹傳媒平面媒體的是富邦蔡明忠,蔡的價碼在一百億台幣出頭。黎對這個價碼極沒有興趣,他認為紙媒的價碼是在一百五十億以上,因此,黎希望蔡明忠至少還要加碼四到五成才能成交。蔡的幕僚卻認為一百億左右是市場價格,而且壹傳媒的平面獲利已經呈現下滑的趨勢,買到後不見得能保持往常每年十二億台幣的盈利,甚至今年還會減少三分之一的獲利,一百五十億的天價,就商業價值而言,是付出成本太多的交易。

在蔡明忠的交易曝光後,替黎智英牽線的辜仲諒才知悉原本只要賣電視台的黎,如今連紙媒也有意一併脫手,才轉而向黎表明他對紙媒也有興趣。雙方進入正式談判,辜仲諒在第一輪談判時出到一百三十億台幣的最高價,當時辜沒有考慮把電視台也一併納入,只想買下紙媒;黎智英則堅持一百五十億以上的價格。雙方沒有完成交易,辜還向黎說,他出的價格應該是最高的,應該不會有人出比這更高的價碼,如果有任何人出比這更高的價格,他願意以所出價格再加碼四分之一買下。

就在辜仲諒與黎智英的第一輪談判失敗後,國泰蔡鎮宇也透過政界友人向黎探詢買賣的可能性。但是,蔡鎮宇與黎的死對頭旺中集團蔡衍明有密切合作關係,黎主觀認為這是蔡衍明透過蔡鎮宇想來吃下壹傳媒,所以雙方並沒有進入實質的談判階段。

據內部人士指出,元大馬家也在幾乎同時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及電子業大亨組成團隊,向黎智英表明以入股台灣壹傳媒的方式,吃下包括紙媒與壹電視的大部分股份,並由出資的有線系統業者負責解決壹電視上架的問題,而先決條件是黎智英必須繼續留在經營團隊;但是,黎對這樁買賣似乎已經沒有太大的興趣。

而就在辜仲諒縮手之際,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在這時突然表明對買下壹傳媒的高度興趣。王文淵也很直接表示,這幾年台塑慘遭各方批評,從中央到地方都處於挨打的局面,如果擁有媒體後,就宛如護身符般,對台塑集團整體有加成作用。其實除了這個思維外,台塑王家還有一個沒有說出口的理由,就是在創辦人王永慶過世後,已脫離台塑的王永慶長子王文洋在遺產爭奪戰時佔盡媒體的優勢,讓台塑在形象與利益上都大失血。王文洋還用王永慶的遺產買下有線電視台,對台塑極盡批評的能事。雖然該電視台收視率低,但還是造成王家極大困擾,因此才興起買壹傳媒的念頭,一是當防護罩,二來更是避免有實質影響力的媒體落入王文洋手中後,對王家的威脅與困擾將會更大。

據表示,王文淵在得知辜仲諒是最接近成交價的談判者後,就立即與辜取得聯繫,並表明希望加入出價的團隊。這時辜家擁有的資源已遠超過當時單獨承購壹傳媒的實力,因此也考慮將電視一併納入交易。而辜仲諒向王家表示,未來買下壹傳媒後,經營權必須在辜家手上。王家也答應辜的構想,雙方敲定王家持股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至於原本在辜的出資團隊、新加坡的私募基金則為百分之十;其他就由辜家吃下。

當辜仲諒的新團隊組成時,黎智英則宣布與年代集團老闆練台生簽訂備忘錄,以十四億台幣賣出壹電視,練也付了一成訂金,這也是目前仍卡住黎智英與辜仲諒交易的一道關卡。

根據練台生簽下的備忘錄,練台生擁有優先承購權,黎智英如果將電視賣給第三者而高於練台生的出價,練可以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也就是說,黎智英最初宣布以二十億賣出電視台及一百五十五億賣出紙媒的交易,其中電視台溢價練台生出價六億元,練可以要求分六億元的一半,即三億元。這也是黎智英在宣布與辜交易價格後,又改口說電視台只賣出十五億而紙媒則賣一百六十億元的原因,黎並不想付三億給練,而只想以溢價一億,分五千萬給練而已。

在王家加入辜團隊後,辜黎又重談判。辜仲諒要一併買下紙媒與電視,由上一次的一百三十億加碼到一百五十億,但黎卻堅持二百億才願意成交。雙方在週末談判失敗後,黎則返港,雙方透過簡訊及中間人穿梭。黎智英希望重議價,雙方初步願意各讓一步,取二百億與一百五十億的中間值,即一百七十五億作為談判基準。而隔週週一中午,黎即飛台與辜進行最後一回合的談判,最後敲定一百七十五億成交。

已淨賺二百五十億台幣

黎智英十二年在台辦媒體,五億台幣成立《壹週刊》,二十七億創立《蘋果日報》,過去十二年每年獲利平均十億左右,黎在媒體上已賺走百億台幣以上。而辦電視台的虧損並非外界所言達百億,其中還包括三棟電視大樓一併算入才有百億以上失血,扣除不動產,黎智英在電視台大概失血了六十五億台幣左右,等於黎辦週刊、報紙及電視的成本約百億,而這些支出都已在過去十二年的收入中打平了。一百七十五億再加上五棟媒體大樓,黎在台灣十二年淨賺了二百五十億台幣左右,若說黎對台灣還有什麼委屈或不滿,其實只是作態而已,唯一會有不滿的恐怕還是壹傳媒員工等不到黎該付的年資吧。


相關文章:楊照 - 在台灣黎智英被自己打敗了
--------------

Vic:我對這篇文章非常不以為然。

黎智英作為一名媒體商人,經營手法大有可詬病之處,但說他和梅鐸一樣,「都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則顯然是言過其實。至少,就我淺薄的認識,黎智英在拒絕新聞置入行銷(亦稱「業配新聞」)這一點上,做得比台灣其他主要媒體都好。

至於說「黎對台灣還有什麼委屈或不滿,其實只是作態而已」,我真不知道這位汪百達有何憑據。難道因為黎智英在台灣經營十多年,埋單結算還是賺大錢,所以就不能對台灣有任何不滿或委屈?壹電視受到的打壓,真的完全無可非議?

此外,現在台灣壹傳媒是股權易主,不是結束營業。「《蘋果日報》工會希望黎智英出面,就員工年資先行結算,並比照壹電視裁員的資遣模式,由黎在賣出壹傳媒前,將員工應有的權益一併清算」,這是合理要求嗎?2007年路透集團被賣給加拿大Thomson公司,好像也沒有人提出要先結算路透員工的年資權益。

我平時是不看《亞洲週刊》的。近幾個月來,偶然看到這份在香港編輯發行的雜誌,不時大放厥詞,包括附和共產黨,誣衊香港人搞「去中國化」,不禁十分失望。

前《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就黎智英撤離台灣,寫了一篇短文,個人覺得相當中肯,值得參考。

黃哲斌 - 再見黎智英

黎智英要回香港了,他的離別語,很像羅大佑的名句「台北不是我的家」。同一時刻,臉書上許多朋友疑惑,一名唯利是圖、現實冷酷的香港商人,拋下打拼十年的上千名員工,為何還有如此多人,排隊熱擁,索取簽名,熱情送別這位過氣老闆?

我想,除了壹傳媒員工心底,或多或少的惶然感,更重要的答案是,在台灣,黎智英樹立了另一種媒體老闆的典型,他的現實冷酷,某種程度正是媒體極其珍貴,但在台灣被關說文化、鄉愿文化取代的特質。

他唯利是圖,但他懂得圖媒體品牌的大利,不圖置入行銷,或拿廣告換新聞的小利,他將壹傳媒的形象與市場利基操作極致,藉此吸引讀者與廣告主。

最重要的是,他是現有台灣報業老闆裡,唯一敢作大夢的經營者,他不像其他老闆,將媒體作為企業集團的脂粉盒,或政商利益的黏著劑,他確實想經營一個跨平台,跨世代,虛實整合的媒體集團,並從中獲益。

因此,他敢投資,投資人才、投資器材、投資未來的夢想,即使以失敗告終,但留下一個,台灣媒體工作者在本土電視或報紙經營者身上,看不到的壯志雄心。

說來悽涼,這才是黎智英讓台灣人懷念的真正理由,因為台灣的媒體集團經營者,連這些卑微標準都遠遠不能及。

當然,黎智英走了,港媒對台灣媒體風氣的負面衝擊並未離開,台灣媒體近十年來的庸俗化、市場化,也不會因他抽身而改觀。但我常形容,「台灣報業最悲哀的,不是因為一家蘋果日報,而是台灣剩下一份成功的蘋果日報,以及三份不成功的蘋果日報」。

未來,台灣會不會只剩「四份不成功的蘋果日報」,就看接手經營者及員工的智慧與決心了。
--------------

台灣蘋果日報某員工的感想


從中時蘋果對幹和壹電視傳出要轉手開始,不知怎麼,壹傳媒好像一夕之間罩上了個正義的外衣,除了旺中之外,好像大家都突然失憶,忘了過去幾年社會是如何大加撻伐壹傳媒,一時之間,腥羶色的八卦狗仔媒體變成了台灣新聞界的典範,這是怎麼了?

壹傳媒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值得這種尊敬,不過就是不賣新聞搞置入行銷、不接受各種關係的關說、不准記者收禮和受訪者掛勾、重視讀者的投訴爆料、願意花錢花人花時間查証新聞做調查,這有什麼值得說嘴的,這些不都只是搞新聞的最基本最基本的本份嗎?

我忽然就懂了我朋友的話,因為台灣再沒其它搞新聞的願意遵守這些媒體天生的義務,當台灣一切理所當然的都變了,耗子不再是怕貓的,賣新聞不再是見不得人的,買新聞不再是檯面下的,搓新聞不再是需要遮臉的、抄別人新聞不再是會覺得心虛的,一切再沒有一個道理可循,結果就是一個原本只是符合最低要求的低俗媒體變成了一股清流,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也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壹週刊是我待過最久也最開心的媒體,除了因為待遇比一般媒體好之外,更重要的,是這裡非常尊重「採訪」、「新聞」這件事。在這裡,我可以盡情地就我觀察、訪談到的資訊,撰寫成文,不必擔心被施壓、關說,甚至連遭遇到外界質疑,社內也不會要求你「解釋」,這對記者來說非常重要。

中國時報的報道
「老闆無情無義 早就對他無感」頭家換人 員工欣喜喊YA

壹傳媒傳賣給辜家,員工先問「真的假的?」,隨後興奮大喊:「終於塵埃落定了,OH YA!」多數紙媒員工,包含《壹週刊》、《me》、《爽報》,都抱著開心態度。對壹傳媒、黎智英眷戀嗎?員工說得老實,「黎智英無情無義,我們對他也無感。」

一個副總級的紙媒員工A君告訴本報,「一傳出要賣紙媒的消息,很多人都提出建言,包括不賣《蘋果》、《壹週刊》,畢竟大家打拚這麼久,但香港人哪聽得下去。」因此多數人對黎智英只忙著把他們賣掉感到不滿,更氣黎智英對雜誌說,他畢竟是外人,「會講這種話的人,才是會盤算誰是自己人、外人的人。」

A君說,港人治台是壹傳媒不能變更的政策,因為港人只信港人,像《壹週刊》過去有些香港主管,碰到職階更高的台灣主管,照樣不理,《蘋果日報》內部也有相同問題,台灣人的地位好像就是低了點,「像馬維敏貴為總編輯,主導整個編輯部的決策,但他敢不聽香港人的話嗎?」

因為對港人的不滿,讓被賣掉這件事情變得美滿,「被賣掉,感覺有一絲絲黑奴被解放的感覺!」A君說,大家也知道,不管換誰當老闆,只要打破港人治台的作法,工作環境反而更好,「有些媒體、學者推崇我們新聞多麼自主,我們聽了就害羞。有些學者也只是想跟壹傳媒互相拉抬,我們做員工的又不是瞎子。」

3 則留言:

  1. 亞洲週刊的文章讓我有個疑問,如果壹電視的虧損和報章的獲利損益兩平,他大可以結束壹電視,繼續經營絕對可以獲利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政治陰謀論雖然純屬捕風捉影,但我覺得這是極有可能的,從過去政府抵制壹電視的情況就可略知一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估計是因為黎智英真的對台灣的經營環境非常失望,覺得自己是個被排斥的外人,所以希望徹底撤出。

      刪除
    2. 除了希望徹底撤出台灣之外, 竊認為黎智英想集中精力專注於香港的蘋果日報, 令其維持全港非免費報章讀者最多的地位, 進而拋離次位報章愈來愈遠.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