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生活
2013年8月18日
【明報專訊】林超賢的《激戰》算很工整,細節考究,動作賞心悅目,在當今華語影壇已是股難得清流。張家輝的腹肌宣傳喧賓奪主,海報上最突出的就是這排肌肉!觀眾看《激戰》等他赤膊上陣,其實有損故事鋪排(他雖退役但一定落場),不過電影既淪為消費品,也無可厚非了。
林超賢受訪說他不貼近大陸的文化,不猜測內地觀眾口味。《激戰》雖是北京博納公司出品,兩岸四地(港、台、京、澳)在影片「分工」倒十分明顯。「北京」只在片首曇花一現,目的為交代王寶強演的富二代,王的出場純粹為了襯托彭于晏。說實話《激戰》開局有點笨拙,林思齊(彭于晏)在雲南浪迹天涯,自然美景當前,他跟農村小朋友打成一片;下一幕在北京,他跟王寶強聚舊,王財大氣粗,竟在夜總會慶祝父親死後留下大筆遺產!
讀網上資料才知,林思齊跟王寶強原來同是「內地富二代」;王愈大逆不道、虛張聲勢,愈突出林的善良隨和。但橫看豎看《激戰》中彭于晏更像台灣人,他的父親還是高捷呢!林思齊來到澳門,遇上坐過牢的前拳王程輝(張家輝),故事發展下去,林及程在擂台上重拾自我,林父洗心革面。在《激戰》,林超賢起用張、彭、高三個港台演員,拍浪子回頭的故事(彭于晏由形象到橋段都承襲了他的《翻滾吧!阿信》)。《激戰》的公式是:錢是北京的,正能量是港、台的,情懷則是澳門的。林遠離京城,不拍古裝,在比鄰香港的澳門(全片粵語同步),找到合拍片的獨特位置。
不拍香港卻很「香港」
澳門於是被浪漫化了。拳擊需要舞台,舞台需要觀眾,澳門因賭業開放帶動娛樂事業,《激戰》的MMA格鬥比賽也安排在這裏上演。《激戰》拍了不少賭場的金碧輝煌布景,卻迴避了賭業跟格鬥比賽的唇齒關係。比賽來得過分單純,不提賠率、沒有黑幕,場上只有專業旁述。拳手不打假拳,只為自己而戰,而且來去自如(參加了一定被抽到)。程輝為自己落注甚至可以成為笑點,別忘了他是個負債纍纍的賭徒。林超賢不深究花花賭場世界,他只寄情澳門大街小巷,那棟屋漏兼逢夜雨的舊樓,程輝跟一對母女相依為命;識英雄重英雄的拳館,MMA的教練Rocksir一直想跟程輝切磋;下雨濕漉漉的大三巴階梯,是程輝及林思齊的苦練場地。還記得林超賢年前的《逆戰》?在馬來西亞炸個不亦樂乎後,最後倒敘回到舊日香港的廉租屋,一家人同枱吃飯,樂也融融。《激戰》同樣不拍香港,但那個澳門又很「香港」,起碼是《逆戰》想像的舊香港,物質匱乏,港人知足常樂,恪守三綱五常,跟片裏的京城及賭場形成強烈對比。
小人物發圍與《洛奇》異曲同工
我懷疑《激戰》作為勵志類型片的拍法已見極限。它要說角色重新站起來,於是安排了各人有不同的遺憾,林思齊之浪蕩少年,林父之生意失敗,程輝之負債纍纍,還有單親媽媽王明君(梅婷)的喪子之痛……等等,接下去其實都是可以預計的。然而,勵志有勵志的局限,有時一廂情願(《激戰》程輝跌倒再起身就是),有時流於大同小異,沒有深化的空間。《激戰》跟史泰龍的《洛奇》系列算異曲同工,也是小人物向上爬的故事。然《洛奇》作為拳擊電影,遠遜於馬田史高西斯的《狂牛》(Raging Bull,1980)或Robert Rossen的《無敵拳王》(Body and Soul,1947)。《狂牛》道出拳王的一銀兩面:贏是靠蠻牛本質,同一份牛精脾氣,他日常生活橫行無忌,在家虐妻,最後眾叛親離。《無敵》影射拳擊世界的金玉其外,利潤愈高愈吸引黑道,比賽、投注的黑幕多,手段卑污,拳手只是任由擺佈的棋子、賺錢機器。《無敵》的編劇是Abraham Polonsky,乃當年荷李活的左翼分子,此片幾年後他因麥卡錫主義的反共聆訊受牽連,被打入黑名單。《狂牛》顯而易見針對父權、男性中心的(拳擊)世界。相對兩者,《洛奇》迷信個人力量、英雄主義,抱擁父權、家庭價值,以為努力即成功,甚至為國爭光,荒誕到站在蘇聯舞台上贏取鐵幕領導人的掌聲,當然是很右派、阿Q的思考了。
打破不了人格道德潔癖
《激戰》若純粹為觀眾出口悶氣,令人像看《洛奇》一樣振臂一呼,沒有對人性、社會洞悉力,啟發性,未免可惜。創作人希望觀眾看完《激戰》帶着什麼離場?「張家輝做到了,我也可做到!」但做到什麼?我想健身院會因為張的腹肌報道多了些生意,讓更多人透過電影做夢。當然我們可問,今天華語影圈,電影到了藝術瓶頸,要怪創作人的能力不逮?還是他們考慮觀眾、市場而作的調整(觀眾願意看真正的「賤輝」麼)?還是,為了遷就大陸不合理檢審而作的中庸之選?這就難以稽考了。也替演員不值呢,張家輝當然十分用心,但你說《激戰》除了給他練就鋼鐵身形(對明星根本是優勢!)、學會MMA外,角色還有何挑戰?他演的程輝多壞之有?包括張之前在《線人》及《大追捕》的角色,其「爭議性」只是表面的、造型上的,無論什麼身分,張的骨子裏還是愛妻、愛女的好好先生。那是我們電影的宿命,周潤發重拍華語片亦如此,《大上海》演的亦是潔淨、童話化了杜月笙,沒有政治手碗、爾虞我詐,只是一再重申他幾十年來,風流瀟灑、情深款款的大情人形象。是觀眾有道德潔癖?還是中西文化差異,令我們的明星、電影難有更大的藝術突破?
值得一提,《激戰》的程輝跟林超賢同樣48歲(張家輝45),「好仔」程輝亦是中年電影人的自我投射。林超賢這次勝在專注,立根港澳,在合拍片體制中拍出新口味的動作片,他跟程輝一樣條件也許不比別人優厚,但憑後天毅力,足以證明自己存在。比起《逆戰》無理的浮誇、過猶不及,林超賢這點也是浪子回頭。
抱擁父權一家不可無父
《激戰》對父權的抱擁義無反顧,一家不可無父(媽媽累壞了才害了小兒子)。程輝天生是個善解人意的慈父,跟女孩小丹(李馨巧)有說有笑,對媽媽明君體貼入微,扮大灰狼,買耳筒,錄Sound of Silence是部分細節。高捷演的父親生意失敗,在街頭天天買醉,最後兒子令他浪子回頭。高捷對着病榻上的兒子追悔應駕輕就熟,之前父親節本欄提及的《爸……你好嗎?》他有極相似的橋段。但關於父子矛盾,父親生意失敗、痛定思痛,同樣來自台灣,我更建議參考楊德昌的《麻將》,兒子如此斥責父親:「你是這個不要臉國家裏面,最不要臉的大騙子!」一個國家要多大的自信才容得下這種自嘲對白,合拍片可以乎?噢!差點忘了《激戰》還有一個父親陳嘉輝。久違了,但此嘉輝不同彼家輝,他是小丹的生父,好像沒解釋為何不辭而別,為什麼又回來,所以不算「浪子回頭」。沒法子,角色的原委,只能跟演員的名氣掛公鈎了。
小女孩李馨巧真的不錯,少見的自然、不老人精,但偶爾還有「演」的痕迹,祝願她在唯利是圖的大染缸中好運。張家輝的眼神花了不少工夫,前段較彷彿後段漸見堅定。總覺得他給明君錄的不可能是Sound of Silence,是《洛奇3》的Eye of the Tiger應該更合理一些。
文 家明
編輯
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