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鄭培凱 - 唐獎觀禮

世紀.文字江湖   明報   2014921

接獲唐獎教育基金會的邀請,向學校請了假,從香港專程到台北來觀禮。唐獎是由台灣企業家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個人贊助,效法諾貝爾獎的精神,設置四大獎項,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各項獎金為新台幣五千萬元,約合一百七十萬美金,是諾貝爾獎的一倍半有多,也是目前全球獎金最高的學術獎,被台灣媒體稱作「東方諾貝爾獎」。其實,尹先生是極其低調的有心人,撇開自家的姓氏,定名「唐獎」,意寓盛唐的恢宏開放氣象,也不經意地顯示了他謙虛為懷的風格。我會參加唐獎典禮盛會,固然是為了共襄盛舉,也因為業師余英時先生榮獲首屆唐獎的「漢學獎」,前去執弟子禮的。

典禮進行得十分莊嚴隆重,由馬英九親自頒獎給每一位獲獎人。獲獎的群賢,都是已至耄耋之年的資深長者,走在光鮮溜滑的玻璃頒獎舞台上,顛顛巍巍的,似乎顯示了他們奉獻畢生心血追求,依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人類的美好未來鞠躬盡瘁。每一位獲獎人發表的得獎感言,都謙虛誠懇,都說各盡所能,在自己投身的領域,貢獻涓滴之力。我坐在台下,感到一種心靈的升華,好像進入了穹頂寥廓的教堂,看到一位位殉道的聖徒走下神龕,輕輕地向我們呼喚:世界即使充滿了動盪不安,即使隨時會有狂風暴雨來襲,我們還是要沉住氣,堅守認定的方向,相信陽光,相信雨霽之後還是雲淡風輕,乾坤朗朗。

余先生的致辭,說到漢學研究已經全球化了,顯示出世界思潮的趨勢,認識到中國文化傳統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正方興未艾。他也特別指出,研究中國文化,不能抱殘守缺,要開放視野,以世界整體為懷,才能突破狹隘的地方孤立主義,為中國文化開闢嶄新的天地。

最讓我感動的致辭,來自「法治獎」得獎人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他在台上,乍看其貌不揚,穿一件南非風格的暗花襯衫,右臂的袖管輕輕晃動,空蕩蕩的,原來是斷了一隻右臂。由於他當年積極參與南非民主解放,為黑人種族爭取人權,政府派了刺客以炸彈暗殺,造成他喪失了右臂與右眼,卻沒有炸掉他追求種族平等與民主法治的理想與信念。他站在那裏,就見證了當年南非政府的殘暴,以及他以生命及鮮血奉獻給人類理想的執著。發言的時候,他用左手從上衣口袋掏出一張講稿,放到嘴邊,以唇齒咬住紙張的一角,用左手輕輕展開講稿。那一刻,抑制不住的淚水盈滿了我的眼眶。空氣似乎凝結起來,上千人的大廳鴉雀無聲,好像可以聽到紙頁展開的聲音。

薩克思的口音很特別,主要是英國口音,卻夾雜着南非特有的腔調及尾音,有點德國人講英語的意味。他的聲音很低柔,不像百折不回的戰士,也不像滔滔雄辯的大律師,卻像加護病房裏善體人意的護士。他的語速很和緩,說接到唐獎基金會的電郵通知,原先以為是詐騙郵件,差一點就刪除了,引起觀禮來賓的哄堂大笑。他娓娓道來,說自己一生投身南非的民主解放,受託於曼德拉,制定南非的人權憲法,是要南非的一切人種族群,以和平的方式達成民主革命,讓人民得到自由也有麵包,同時承續多元文化的傳統,使得人民的精神生活像玫瑰一般燦爛綻放。他相信法治,而且要盡一切努力,經由法治的實踐,來癒合過去專制種族主義政權所帶來的創痛。要通過法治,讓南非人權為重的新憲法,保障上層階級的財產及自由,也保障社會底層的尊嚴,以建立一個多元民主、維護正義與人權的社會。他回顧自己一生遭遇的迫害及苦難,特別指出,奉獻給法治的實踐,實現南非的民主解放,就是他對過去殘暴政權的「溫柔的報復」。在我眼前,這位身材佝僂老人,像慈悲為懷的宗教大德,不止是告訴我們法治精神,也指點了法治最終極的人道關懷。

我真希望香港的朋友,能有機會看到唐獎典禮的錄像,像我一樣,有幸得到唐獎人文關懷的洗禮。

作者簡介:學者、詩人,近著《品味的記憶》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