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
2012年09月25日
【am730專欄】家裡有十幾個紅白藍袋,疊好放在膠箱內,遇有親友搬家,我就會借出去,一兩個星期再回籠。當中有三幾個是正宗的紅白藍,而且質地厚,香港縫製,十幾年前在上水雜貨店買的。後來那些改在大陸造的,圖案變成紅黑細斑紋狀的雜色袋,也有變作卡通公仔的。紅黑細紋看來有點骯髒,卡通公仔就有點妖邪氣。正宗的紅白藍袋的斑紋比例勻稱,很耐看的。
紅白藍袋質地堅韌耐磨,而且可以車上拉鍊和手挽,比起用繩索紮起的麻包袋,方便好多,而且可以折疊壓平,又不怕濕水。與摺凳、碌架床相比,紅白藍是後期的香港發明品,用的都是現代工業用的化學纖維和鋼鐵。
九七之後,香港懷舊的對象物,如大牌檔、茶餐廳、菠蘿油、魚蛋、摺凳、碌架床和紅白藍袋等等,都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工人的生活風味。我們下意識地懷舊香港工業時代,是因為它沒有繼承下來,而是白白糟蹋了。八十年代,由於英國準備向中共移交香港,故此放任工業北移,在香港本土沒有戰略上的工業保留或技術提升。故此香港的工業時代一去不返,溜走的是年輕人(特別是男人!)的工作上進機會、企業精神鍛煉、工商管理的本土化,乃至整個工商金融的產業群帶。
在香港決定要移交中國之前的七十年代,香港朝氣蓬勃,香港城邦的命運與其他先進地區一樣,都是累加的。香港在戰前,原本有轉口貿易、漁農業、礦業、工業(造船、製糖、造船、五金甚至爆仗、火柴)、工藝(食品加工、象牙、金銀首飾等)、銀行商貿。戰後,英國殖民政府籌謀之下,香港的原有產業加上大型工業、商貿和金融,香港可謂遍地黃金。由於是累加的發展,新舊並存,人人可以找到生計,青年人可以做銀行練習生,也可以留守鄉村種菜養豬。工業北移之後,香港元氣大傷,之後就是依賴大陸。
大陸放任自由行旅客來香港,也是會摧毀香港的服務業和創意工業轉型,本土的特色店舖難以經營,外國貨、奢侈品橫行。特色時裝店也消失了,因為租金炒得昂貴,無人夠膽引入稍為偏離奢侈大路貨色的時裝。
香港與大陸接軌的結果,是喪失本地的經濟活力和產業自主發展能力,香港成為大陸富豪的資金避難所和家眷託管地,也成為大陸失業流民走私帶貨或打黑工的盜賊窩。香港搞到烏煙瘴氣,人人自危。
紅白藍袋最令港人沮喪的,是它原本是帶衣服糧油接濟大陸親友的袋,當年一度稱為大陸袋、回鄉袋。香港辛辛苦苦織造的袋子,卻叫大陸袋,將香港財貨送走。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