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鄭培凱 - 鞠躬盡瘁

明報   2012年9月30日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的結尾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鞠躬盡瘁」四個字,《三國志》原來的版本作「鞠躬盡力」,意思是相同的,就是盡心盡力,只要身在丞相位置上,幹到死,永不言退。至於出師北伐,是成功,還是失敗,到底是利是弊,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諸葛亮高風亮節,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情,拚了老命,也要輔佐大概有點智障的阿斗,為光復漢室而盡力,真是應了後世李商隱詩句的心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們都相信諸葛亮,絕對不會懷疑他的動機,說他眷戀高位,霸住國家的權柄不放,貪圖榮華富貴。就像杜甫在〈蜀相〉一詩中所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我們都為諸葛亮功業未成而扼腕嘆息,為他鞠躬盡瘁而一掬千秋之淚。

諸葛亮的原文是「鞠躬盡力」,到了《三國演義》變成「鞠躬盡瘁」,倒是有出典的,源自先秦的儒家經典。《論語.鄉黨》描述孔子在正式場合的舉止,是「鞠躬如也」,不但恭敬而且謹慎,小心翼翼:「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攝齊(提起下襬)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至於「盡瘁」,則出自《詩經.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描述的是政府任事者勞逸不均的情况,「有的人安然在家休息,有的人盡瘁從事報國。有的人沒事躺在牀上,有的人不斷出差打仗。」(陳子展譯文,稍有改動)總之,「鞠躬盡瘁」經過兩千多年不斷傳承,還有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懇切動人的加持,通過《古文觀止》的廣泛傳佈,在現代人的語彙之中,已經化作日常熟知的成語,膾炙人口,更是許多位高權重者經常朗朗上口,表示自己是多麼無私,為理想主義而奮鬥終身。

或許是我們的思想受到當前現實的污染,對於當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人物,無法像對待諸葛亮那樣由衷敬佩,而是懷疑他們充滿了私心與貪欲。甚至有人心懷叵測地說過,希望那些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老革命,在革命過程中就拋了頭顱、灑了熱血,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不要等到年已耄耋,都已經坐上輪椅了,還在那裏鞠躬盡瘁。這樣的想法的確不太忠厚,忘記了老革命也是人,而人的思想與熱情會隨着年歲增長而改變。唯物主義者時常說,存在決定意識,屁股指揮腦袋,老子打天下,就該老子坐天下。如此還不夠,還要為兒孫着想,為千秋萬代着想,就如秦始皇說的,「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千萬世,傳之無窮」。

像我們這樣的老百姓,沒有機會親炙偉大人物,所以,只能姑妄聽之,姑妄言之,或許是以訛傳訛,有損領袖光榮、正確、偉大的形象。不過,我倒是親眼目睹學界的耆老,坐上主席台,一開口發言,就鞠躬盡瘁,幾乎死而後已了。話說十年前,在文化部召開的全國藝術大會開幕式上,有位老領導坐上了主席台,會議主持請他講話,他謙遜推辭,懇請再三,終於發言。先說開全國會議是好事,能夠全國一起開會更是好事,他年輕的時候軍閥混戰,後來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哪能大家歡聚一堂開會呢。文化好,要發展;藝術好,要提倡。大家努力,我也努力。這麼努力來努力去,講了四十分鐘,還讓人聽不出頭緒。坐在我旁邊的一位老大娘跟我說,糟了,老毛病犯了。我跟他一起工作了四十年,知道的,他又犯糊塗了,收不了口。我得去幫幫他。就看到老大娘走上主席台,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喝一聲:「某老,結束了。」老領導打了一個激靈,呆呆望着老大娘,講話戛然而止,開幕式就此草草結束。

這位文化老領導的鞠躬盡瘁講話,讓我想到諸葛亮〈前出師表〉的結尾,「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近作有《流觴曲水的感懷》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