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
2013年06月10日
【am730專欄】三月三十日,清早從台北乘自強號火車往台東,約了劉克襄先生為團員講解風土人情。該車次是慢車,駛過工廠、貨倉、樹林、稻田與荒村,村鎮小站也停車。克襄坐我旁邊,談得投機。有些本土民情,他不講,我看不出來的。海岸邊的水泥廠,開採石灰和岩石為原料,污染環境,也令山坡塌方,工廠卻開在原住民的山谷,製成品用高架輸送路軌,運往海邊的碼頭,遠看是一列高架的鐵籠屋。早期出口日本,現在台灣內銷。阿美族很多因為男人飲酒欠債,用土地來抵償,丟失土地之後,變成水泥廠的工人。他們改信了天主教,村莊有教堂,火車路過的墳場,墓地都有十字架。
田裡種了甘蔗,南美洲來的黑蔗品種,以前我家也種這個品種的。紫黑色的皮,有一層光亮的蠟,故此叫烏蔗或蠟蔗。原本台灣的竹蔗,是跟廣東那種煮竹蔗茅根湯的小青蔗一樣的。蔗身青綠,故叫竹蔗。村莊有些煮糖的蔗寮、糖坊,磚瓦崩裂,該是荒廢了。
山邊樹林開了白花,一簇一簇,說不上好看,耀目而已。克襄說這是油桐,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引入的,屬於廣東品種,油桐的種子可以榨桐油,用來油漆家具。有了石油代替品之後,油漆價格下降,桐油沒了銷路,油桐樹林就丟荒了,粗生粗養,長得漫山遍野。這些外來樹種,令樹林過於單一,不利本土生態。然而,當地的客家縣卻以油桐花為標誌,每年舉辦慶典,吸引遊客欣賞,油桐也因此大量栽種為觀賞之用,成了災難。
十點半左右,克襄料到我們未食早飯,便說一會火車月台有台鐵便當賣,不算好食,但樸素實惠。台鐵便當可以遠銷日本,靠的也是樸素可喜的台灣風。我左看右看,不見賣便當的小販,看了克襄奔跑的背影,才知道便當在月台的煙酒和飲品攤位出售,六十元台幣一客。只有一款,排骨飯,內有滷蛋、醬瓜、豬排和滷肉碎。
火車駛過的地名,如富里、關山、池上、鹿野,有日本風。快到池上,克襄說池上車站的便當才是好食,剛才不早說,是要大家先食樸素的,再來好一點的。便當由兩位高中生模樣的男女發售,托盤掛在肩膀上,頗有古風。內容和價錢一樣,但米韌、豬肉香軟,確是好食。克襄知道我們喜歡那池上便當的民俗招紙,便向同車的鄉人討了五六張,轉送我們留念。
我想起了克襄與我同坐的時候,無心講出的一句話:「陳雲啊,我寫的都是民俗土食,不是寫美食的。世間上哪有這麼多美食?能吃飽就好了。」
周一刊登/陳雲: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