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家明雜感:《中國合伙人》之不可一世

星期日生活   201362

【明報專訊】《中國合伙人》叫我們再次認命,有怎樣的國情、怎樣的市場、怎樣的政權,就有怎樣的華語電影。

它的包裝有點像《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但它的戲味遠遠不如,二十分鐘後那三個朋友的別離流於強擠淚水。坦白說,不到半個小時我已很不煩耐,頻頻看表。陳可辛從前應是說故事的能手,為何在《中國合伙人》(下稱《中國》)方寸大亂?《中國》由法律訴訟回憶的結構,令人想起《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它有時想仿效《社交》的機智,快速的對白剪接(那場三人乒乓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沒必要),但完全不是那回事,劇情及對白都笨拙。《中國》的敘事更是一團糟,電影的前半段很可笑,幾個角色輪流念旁白,互相為對方交代心路歷程,王陽(佟大為)說:「成東青一面上課,一面嘲弄他的愛情,心裏一定非常痛苦。」然後到成東青(黃曉明)為王陽說話:「王陽說人一累記性就不好……不問現在做什麼,反而更開心。」知道了,你們很苦惱。

沒有哪場戲拍得好

有什麼說出來就好,省力省時,觀眾一定懂,《中國合伙人》有段時間還真像廣播劇。影片特愛那種聽上去很酷的soundbite對白,《中國》的百度官網已羅列出一堆所謂的「經典對白」了:「小姐心態,寡婦待遇,婦聯追求」、「愛情就像錄像機,有時候要按快進,有時候要按暫停,生活也一樣」……沒法子,活在微博140字年代,電影免不了目光短淺,不講究戲劇張羅。《中國》沒有哪場戲拍得好的,大量流行歌是劇情單薄的掩飾;旁白很多時候淪為影像的彌補、蒙混過骨的手段,方便角色互相崇拜。成東青說:「第二天來mock interview的學生,一直排到大街上。」畫面呢,找幫臨記扮學生排長龍,以證明孟曉俊(鄧超)的自信回來了。但孟對着一大幫人說什麼?他所謂沒人比他更了解美國具體又是什麼?……算了吧,編導亦不求甚解,我們還乾急什麼。

另一問題是《中國》的野心太大,在198819921996這些年間跳來跳去,寫角色及時代,東拉西扯的很難不零碎;而在今天合拍片體制下,拍歷史注定力不從心。陳可辛這次立定決心為主旋律服務,引述的幾個事件俱有「憤青」意味:1999年南斯拉夫的中國大使館被炸,2000年的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還有1993年北京申奧失敗(王陽的旁白又為成東青交代心迹了)。申奧失敗的同一夜,蘇梅(杜鵑)向成東青提出分手,於是集體的失落映照個人的憂傷——《中國》的編導應該去看看婁燁的《頤和園》或麥婉欣的《蝴蝶》,兩片都比你們有志氣得多!角色的愛慾糾纏、失戀的絞痛,不是跟「國力高低」而是跟六四扯上關係。「這一晚,北京申奧失敗了……」可以有多唏噓呢?!對三個人的成長有多大意義?![Vic:申奧失敗,合該慶祝。說到這裡,忍不住要說一句,多年前關錦鵬的《藍宇》雖然沒有多了不起,但至少也有一場六四的戲;不是說不加六四的戲就怎樣,而是你如何處理這個重大歷史事件,reflects a lot about you。六四屠殺產生的集體失落,與申奧失敗相比……天啊,這哪能比!]

雖然早對《中國合伙人》沒有期望,但話說回來,成東青、王陽、孟曉俊三人1988年入讀燕京大學,1989年的學運、六四屠城怎能完全不記一筆?是人命還是國人的國際地位重要?面對龐大市場、動輒億元的票房,《中國》製作人的良知往哪裏擱了?國民自信真的虛怯到一個地步,非要《中國》這種阿Q的電影來自我陶醉一番?

「夢想」不知所云

再說電影唸唸有詞的所謂「夢想」,聽來聽去也不知所云。首先三人在燕京念的是什麼專業的?成東青夜裏偷偷躲在圖書館讀的800本是什麼書?不會全是新華字典及TOEFL試題吧?影片的所謂夢想,要不是空喊的口號,就是乏味及淺薄的目標。即使最初礙於成長環境,入大學、出國後是不是應該對「去美國」或「搞上市」這些淺薄的口號夢想作一點反思?據說成東青的基型來自「瘋狂英語」的始創人李陽,《中國》一旦沒有深究國人瘋狂學英語、李陽的爆紅現象,成東青一廂情願的好人形象,比十多年前張元的紀錄片《瘋狂英語》呈現的要遜色得多。若《中國合伙人》真想企及《社交網絡》,它對成名、發達跟友情的討論亦幼稚得可憐,跟《社交》比起來貽笑大方,像成東青提起孟曉俊,「是追趕的對象,惟只能望其項背」。

Chinese Dreams in America

《中國合伙人》穿插很多流行歌影,它播放蘇苪的《一樣的月光》、齊秦的《外面的世界》,以為透過觀眾朗朗上口的歌詞可令影片更有深度。但你以為它真心相信《一樣的月光》中的「是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這句反問?片末,成東青一臉傲氣說:「吃完飯,我們去攻陷美國。」然後在談判桌上以流利的英語重奪優勢,他們仗着國內市場龐大、貿易保護而雄據一方,連翻版都大條道理。這好比華語電影人在中國的外片配額、單邊主義及無理的審查制度中,輕易脫穎而出,平庸像《泰囧》成票房冠軍,更多有價值的電影卻沒法被引進,沒有開拍機會。陳可辛說自己是《中國合伙人》的王陽,其實他更像孟曉俊,當年闖荷李活星運平平,憑藉扭曲、不健全的中國市場名成利就,再到紐約已是衣錦榮歸,由捧餐搖身一變成為實驗室的捐款主人。《中國合伙人》的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只是幌子,真正的名稱應是「Chinese Dreams in America」。這部電影,拍來不是聊以自慰還是什麼?

我甚至覺得《中國合伙人》心術不正,戲裏面的強國男人都「改變世界」,真正被「世界改變」的只有蘇梅。成東青意氣風發了,不再是戴着眼鏡的莽撞小子,蘇卻一個人帶着混血小孩(不是單親就是欠缺家庭溫暖),昔日灑脫清麗、不可方物的氣質大學女生不見了。《中國》之前把蘇梅拍得不吃人間煙火,脫俗的有些過分,原來是為了後面突顯她有多平凡。

他們的心沒停留在1989

單眼皮的蘇梅讓我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明。當年楊德昌拍《牯嶺街》不到50,陳可辛今天拍《中國合伙人》已50歲了,這又是另一種難望項背,難怪說人比人比死人。關於改變世界,小明在《牯》有類似台詞,她對小四說:「你怎麼都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因你而改變的。」楊德昌是真心相信這句話的,小明說罷的結局你知道,小四一家的命運你記得。在《牯嶺街》的世界,那是楊德昌成長的回憶,時代壓抑,所有人物皆有困惑與苦衷,他們的難題,並不如《中國合伙人》三傢伙來得那麼廉價、便宜,只要相信、努力就可成功,不但發財立品、為國爭光,還友誼永固。他們在紐約開車好不威風,他們的心沒停留在1989他們是當今國人寫照,被市場及名利冲昏了頭腦,不可一世,以為自己真可以改變世界。

文 家明
編輯 蔡曉彤


Vic:家明和石琪都提到《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這部印度電影,它跟數年前的《海角七號》一樣,在台灣與香港都可說是叫好叫座,許多觀眾感動得四處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有點尷尬的是,這兩部電影我都不喜歡,3 Idiots我更是相當討厭。3 Idiots這種電影賣座鼎盛可以理解,因為它就是那種加了大量高明的化學調味料,一意要感動你的電影:以刻意堆砌的情節令你又笑又哭,最後feel very good。但是,這部電影竟然也獲得不少影評人讚好,我就真的難以理解了。


石琪說戲:中國英語夢瘋狂生動
201362

【明報專訊】在現役香港導演中,陳可辛是戲路特別多姿多采的一位,廿年來執導作品有古有今,有華有洋,有文有武,有悲有喜,還拍過大型歌舞片和小品恐怖片,作為監製亦多元化。他拍片當然有成有敗,但特長是常能試探新題材新作風,每當好像「才盡」、「技窮」之際,往往變出新招,甚至帶來驚喜。

陳可辛最佳作品之一

他的前作《武俠》反應欠佳,其實別具特色,不過整體無疑不理想。新作《中國合伙人》完全不同,香港上映前已在內地叫好叫座,陳可辛顯然回勇反彈。事實上,這是他從影以來最佳作品之一,我認為亦是迄今為止香港導演處理當今中國大陸題材最好的一部。

大陸開放改革卅多年來變化極大,坦白說香港導演頗有隔膜,加上內地電檢限制多多,難怪港導北上往往拍古裝或民國背景,拍到當今內地人物故事往往不大對勁。奇怪的是陳可辛生於香港、長於泰國、留學於美國,然而在《甜蜜蜜》、《三更》和《如果.愛》處理大陸人都不落俗套,獲得好評。不過前兩部拍攝大陸人移居香港和美國,後一部拍攝港男與北女在內地的情緣離合,都與香港有關,都有香港明星演出。

《中國合伙人》則全由內地明星飾演內地人,儘管進一步顯出港星面臨失勢,但當地人演當地故事,並請當地編劇參與,其實合情合理。今次就做到成績甚好,况且導演陳可辛、攝影杜可風、音樂金培達等香港元素的貢獻很大,兩地合拍可說相得益彰。

《作死不離三兄弟》中國版

片中黃曉明、鄧超和佟大為飾演北京合伙拍檔,最初同為一九八○年代大學生,都苦學英文想去美國。其中兩人不獲簽證,反而開辦英語課程逐漸發達,鄧超角色赴美失意後回流助陣更如虎添翼,成為全國最大的民辦英語培訓學校。《中國合伙人》靈感來自大陸真實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同樣三人創辦,亦和劇情同樣在新世紀被美國機構控告侵權索償,又在美國上市成功。情節就自由發揮,重新創作,妙在有點像印度賣座歌舞喜劇《作死不離三兄弟》的中國版,只是沒有歌舞,拍得很風趣生動,又有男女愛情和死黨恩怨。

此片充滿反斗妙趣,好在還逼真拍出八○年代至今北京的巨變,由初期殘舊寒酸而至現今摩登繁榮,財大氣粗,都富於實感。其中黃曉明角色出身窮鄉,性格戇直,在情場和事業上都飽嘗挫折,卻能創出奇蹟,真是有笑有淚。鄧超角色的美國夢亦滿含辛酸。此片英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很多中國人確實瘋狂學英文,大發美國夢,不過全片強調美國夢未必美麗,更重要是中國人爭取現代化富強的中國夢。

後段過火仍值得捧場

我最喜歡《中國合伙人》刻劃主角們八、九○年代窮得有志,苦中作樂,拍出寫實又好玩的喜劇感。新世紀發達後則太精裝豪闊,死黨們還爭執不和,幾乎樂極生悲。後段三人前往紐約講數,鬥贏美方,更誇張地迎合民族感情,我覺得過火了,主角們大講英語是否流利亦有些疑問。雖非由頭到尾都好,但今次陳可辛無疑拍出水準,值得捧場。而且這題材是目前內地導演不易掌握的,演員都好,黃曉明尤其演得出色。

順便提提,中國內地民辦學堂教英文,最早其實是香港人北上創辦,然後內地人自辦,李陽的《瘋狂英語》還拍過紀綠片。今日學英文的中國人極多,加上港台和海外華裔,華人大概是全球最多人花錢學英文的市場。


《中國合伙人》IIA
潘泝0.5

強國人最醜陋一面盡顯露無遺,肆意無情嘲弄習近平新領導新夢想中國,麻甩老土財大氣粗小家子氣不在話下,那繃起面孔死命決志式的自以為是最令人不忍卒睹,驕傲或者是在跌倒處站起來,但美國夢碎唯有以另一個更大的美國夢救贖報復才不知是那門路民族自尊,劇情橫跨不同年代又故意輕描隱藏所有重大歷史變故,解決問題就靠金曲金句流吓眼淚打吓架一念yesno,陳可辛合伙創作能力到此為止,「我愛我的國家」充其量都只是一句自我感覺良好的土鱉阿Q式口號。

石琪3.5
三個大學死黨的奇趣故事,有點像印度《打死不離三兄弟》反斗過癮。不同的是此片有中國真實創業藍本,環繞瘋狂英語浪潮,拍出前後廿多年來北京重大變遷,觸及美國夢和中國夢,豐富多采。這是導演陳可辛轉型回勇的佳作。

清心4
故意典型地透過八十年代一個土鱉,一個海歸,一個憤青的友情、愛情、夢想、奮鬥、成長與世界與現實相遇後的一個故事;關於成功關於青春也關於時代,陳可辛以一個香港導演的視角,實感地鋪寫了中國一個時代和一代人的心迹。三位內地實力同時偶像派演員演繹絲絲入扣。香港導演再一次漂亮示範了處理華語電影與中國人的故事如魚得水。陳可辛向來有氣向新類型挑戰也常交出佳績,今次筆者對他也沒看錯。

6 則留言:

  1. 本身對這戲沒有興趣,但評論如此兩極化實屬罕見,我覺得對電影的喜惡很大程度和對中國大陸的觀感(以及如何看待強國堀/勃起)有關。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對陳可辛的戲有興趣,但看完這些影評,大概不會去看了,因為我buy家明多過buy石琪。你說得沒錯,家明明顯是在批「強國」心態。

      刪除
  2. 陳可辛親口話中國合伙人有六四隱喻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528807816969&set=a.148578016968.116747.121673226968&type=1&theater

    回覆刪除
  3. 無意中看到中央電視台節目,訪問了此電影的原型"新東方"三位創辦人,記者也有提到被美方告侵權然後成功上市一段往事,與民族情緒的關係,主角冷笑根本沒有這想法,坦言當時是自己做錯了,錯了唯有認,然後一邊拉關係一邊補鑊。感覺是真實的故事較電影還要吸引。

    回覆刪除
  4. 香港人看《中國合伙人》,很容易在進場時已經鎖定它是一部硬銷中國夢意識形態的電影。其實陳可辛在片中對中國三十年來發展至上的道路,甚至近來不顧一切代價追求「民族復興夢」的心態,所作出的批判已經近乎露骨了吧...

    回覆刪除
  5. 反覆振盪「自卑」與「尊嚴」是很貼合中國國情,劇本刻意讓三人面對失敗,來看面對失敗的處理態度,也很不錯。

    背景對時代的共鳴,可能在台灣感受不深吧,當他們接機的時候拿著黑金剛出現,還後來用了NOKIA 3810,場景的安排也很貼切。

    隨著機場現代化起來,人的自卑還是沒改變。

    回覆刪除